75周年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做法聚焦于“大思政”格局构建、红色资源深度整合、实践育人创新三大亮点,通过课程改革、社会协同、数字化赋能等举措,将思政教育融入时代脉搏,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1. 构建“大思政”育人体系
打破传统课堂边界,形成“思政课程+课程思政+第二课堂”协同机制。例如高校将专业课程与兵团精神、工匠精神等思政元素结合,打造37门示范课;中小学通过法治辩论赛、艺术思政巡演等形式,实现价值观教育分层递进。
2. 活用红色资源与实境课堂
挖掘革命遗址、英模事迹等资源,建立10余个实践教育基地。学生通过沉浸式体验(如军垦第一连拉犁垦荒、魏德友哨所升旗)触摸历史,校外思政导师(如马军武、李梦桃)的现身说法,增强教育感染力。
3. 创新社会实践与网络育人
暑期“三下乡”活动纳入思政学分,5700余名师生深入边疆基层,开展科技助农、健康义诊;同步建设数字思政平台,推出VR红色展馆、网络文化节作品5万件,覆盖190万师生,实现线上线下融合。
4. 强化师资与评价改革
成立思政课名师工作室,推行集体备课和传导式评价体系,研发《学生学习评价表》《教学质量评价表》,以评促教。高校领导干部带头讲授“开学第一课”,推动教育家精神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
总结:新时代思政教育需持续深化“社会大课堂”理念,将75年来的精神谱系转化为育人资源,以更鲜活的形式回应青年关切,筑牢中国式现代化的思想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