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共关系的发展演变过程

​国共关系经历了两次合作与两次分裂,深刻影响了中国近现代史进程,第一次合作推动北伐战争却因国民党右派反革命政变破裂,第二次合作促成抗战胜利后却走向全面内战,最终以***建立新中国告终。​

第一次国共合作始于20世纪20年代。当时中国社会面临军阀割据,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计划北伐统一全国,但内部组织涣散。苏联为扩大革命影响,1922年建议中共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合作。共产国际推动下,1923年双方达成“党内合作”共识。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李大钊、***等十名中共党员进入国民党中央,黄埔军校成立,工农运动蓬勃开展。北伐初期势如破竹,但1927年蒋介石、汪精卫先后发动“清党”,屠杀***员,合作彻底破裂,导致中共转入地下斗争并开展武装起义。

第二次国共合作因日本侵华全面爆发。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民族危机加剧,中共1935年发表《八一宣言》呼吁联合抗日。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1937年国共正式二次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共军队改编为八路军、新四军开赴前线,***提出持久战理论指导抗战,国民党则负责正面战场作战。抗战胜利后,国共矛盾迅速激化,1946年内战全面爆发。中共通过土地改革和灵活战略取得民心,1949年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党退守台湾。

当前两岸虽存在政治分歧,但国共两党曾有的合作历史仍是推动民族复兴的重要参照。当代交流侧重经济合作与文化交流,历史经验证明团结御侮方能实现国家复兴。

本文《国共关系的发展演变过程》系辅导客考试网原创,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合作方转载必需注明出处:https://www.fudaoke.com/exam/3285391.html

相关推荐

国共关系的发展演变思维导图

国共关系的发展演变是一个复杂的历史过程,涵盖多次合作与冲突的交替。通过构建思维导图,可以清晰梳理这一演变历程的关键节点。以下是思维导图的核心框架及其分点展开: 1. 思维导图的核心亮点 第一次国共合作(1924-1927年) :以“打倒列强、除军阀”为目标,实现北伐战争胜利。 第二次国共合作(1937-1945年) :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基础,共同抵御外敌。 国共内战(1946-1949年)

2025-05-20 高考

公共关系的发展历史

​​公共关系的发展历史始于19世纪末美国的“揭丑运动”,其核心演变可概括为:从企业危机应对工具发展为全球化的战略传播学科,并伴随改革开放深度融入中国现代化进程。​ ​ 现代公关以艾维·李的“说真话”原则为起点,逐步形成专业化、国际化体系,最终成为政府、企业乃至国家形象构建的关键力量。 ​​起源与职业化(19世纪末-20世纪初)​ ​ 19世纪美国垄断资本激化社会矛盾

2025-05-20 高考

国共合作的发展历程

​​国共合作在历史上曾经历两次重大发展,分别为1924年至1927年的第一次国共合作推动北伐战争,1937年至1945年的第二次国共合作实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奠定坚实基础。​ ​ 第一次国共合作于1924年1月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时正式确立,以“党内合作”形式展开,***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联合提出反帝反封建纲领,推动工农运动与军队建设,促成北伐战争的胜利发展

2025-05-20 高考

国共关系的发展启示

国共关系的发展启示在于“合则两利,分则两伤”,这一经验对当代政治和社会发展具有深远影响。以下从历史背景、合作与分裂的对比,以及现实启示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历史背景 国共关系的发展贯穿中国近现代史,其核心围绕民族独立与国家统一。从第一次国共合作到抗日战争时期的第二次合作,再到解放战争后的分裂,国共两党的关系深刻影响着中国历史的进程。历史证明,在国家危难时刻,两党的合作能够凝聚力量,推动国家发展

2025-05-20 高考

国共关系的发展历程

​​国共关系的发展历程是中国近现代史的核心主线之一,其“合作—对抗—再合作—再对抗”的曲折轨迹深刻影响了国家命运。​ ​ 两党关系的关键转折点包括​​第一次国共合作推动北伐战争​ ​、​​第二次合作促成全民族抗战​ ​,以及​​内战导致两岸长期分治​ ​,其背后是阶级立场、民族矛盾与国际环境的多重博弈。 ​​第一次合作(1924-1927年)​ ​:以“党内合作”形式共同反帝反封建

2025-05-20 高考

国共关系的四个阶段和启示

​​中国近代国共两党关系的演变经历了合作—分裂—再合作—再分裂的四个阶段,每一次转折均深刻影响了中国历史的走向,其中蕴含的合作原则与分裂教训至今仍具现实意义。​ ​ 第一次合作发生于1924至1927年,双方以反帝反封建为共同目标,建立革命统一战线,推动北伐战争推翻北洋军阀统治,但因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导致合作破裂。第二次合作始于1937年抗战爆发,面对民族危机,国共两党捐弃前嫌再度携手

2025-05-20 高考

《谏太宗十思疏》ppt

​​《谏太宗十思疏》PPT深度解析:唐太宗与魏征的君臣对话精华​ ​,通过五大核心板块展现这篇经典奏疏的核心价值——包括治国理念、劝谏艺术与历史影响。结合文体特征与文化背景,通过多维分析帮助读者掌握其思想深度与应用场景。 ​​作者与背景解析​ ​:文章开篇聚焦魏征作为“诤臣”与唐太宗“明君”代表的历史定位,强调其创作于贞观中期,彼时唐太宗渐生骄奢,修建宫殿、频繁巡游引发民怨

2025-05-20 高考

从国共合作到国共对立的思维导图

​​从国共合作到国共对立是中国近代史的关键转折点,核心脉络可概括为:两党基于反帝反封建的共同目标实现两次合作,但因阶级立场与权力争夺最终走向武装对抗。​ ​ 第一次合作(1924-1927)推动北伐战争胜利,却因国民党右派政变破裂;第二次合作(1937-1945)促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战后因内战爆发再度对立。​​关键矛盾集中于领导权争夺、革命路线分歧及外部势力干预​ ​

2025-05-20 高考

国共合作和对峙思维导图

国共合作与对峙思维导图是理解中国近现代史的重要工具,通过清晰的逻辑和层次,帮助用户快速掌握国共关系的发展脉络。以下是关于国共合作与对峙的思维导图的核心内容及分点展开。 一、国共合作 1. 第一次国共合作 背景 :1923年,中国***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与国民党合作的策略,旨在推翻北洋军阀和帝国主义势力。 经过 :1924年至1927年,两党通过“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

2025-05-20 高考

国共合作的共同目标

​​国共两次合作虽背景各异,但始终以推翻旧秩序、实现民族独立为核心目标,展现了共同的历史使命感。​ ​ 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双方围绕反帝反封建形成统一战线,将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明确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并通过“党内合作”形式改造国民党,共同推动北伐战争,从珠江流域推进至长江流域,基本推翻北洋军阀统治,打击帝国主义势力,同时***借此发展壮大并积累革命经验

2025-05-20 高考

国共合作与斗争思维导图

​​国共合作与斗争的百年历程,是近代中国政治格局演变的核心主线,其复杂关系可通过思维导图清晰呈现两大关键脉络:合作推动民族革命(如北伐、抗日)与阶级矛盾导致的对抗(十年内战、解放战争)。​ ​ ​​合作的双赢阶段​ ​ 1924年首次合作以“党内合作”形式建立,国民党改组后吸纳***人,共同创办黄埔军校、发动北伐,基本推翻北洋军阀统治。1937年第二次合作以“党外联合”抗日,形成全民族统一战线

2025-05-20 高考

黄埔军校是大专吗

​​黄埔军校的学历难以直接对应现代教育体系,但其教育质量和历史地位独特,早期更接近中专或大专水平,后期发展出本科甚至研究生层次的培养模式,且其毕业生在军事实践中的表现远超学历本身的局限。​ ​ 黄埔军校的学制和培养模式随着时代发展不断调整。早期(1924-1927年)学制较短,通常为半年至一年,侧重军事技能与政治思想的速成训练,类似于中专或大专层次的教育。1927年后,学制延长至四年

2025-05-20 高考

黄埔军校相当于现在什么大学

黄埔军校作为中国近代史上最著名的军事学府,​​其历史地位和培养模式相当于今天的国防大学或国防科技大学​ ​,是当时军事教育的顶尖殿堂,毕业生直接进入军队担任要职,且涌现出大量开国将帅。 ​​军事教育定位​ ​:黄埔军校以培养实战型军事指挥官为核心,课程涵盖战术、兵器、政治教育等,与现今国防大学培养高级军事人才的目标高度一致。其学制虽因战时需求灵活调整(早期为速成班,后期逐步规范)

2025-05-20 高考

黄埔军校是现在的哪个学校

​​黄埔军校现今的官方名称是“中国台湾地区陆军军官学校”,位于台湾高雄凤山,其前身为1924年成立的广州黄埔军校。​ ​ 黄埔军校起源于1924年孙中山在苏联和中国***的支持下创办的“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早期以培养革命军事人才为核心目标,培养出众多国共两党的著名将领。1927年蒋介石发动政变后,该校迁址南京并更名“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抗战爆发后,校址辗转至成都

2025-05-20 高考

一本军校一览表

​​2025年最新军校调整后,全国面向高中招生的军校共26所,其中三所新组建院校引发关注,包括陆军兵种大学(合肥)、信息支援部队工程大学(武汉)、联勤保障部队工程大学(重庆)。​ ​ ​​国防科技大学(湖南长沙)​ ​是唯一入选“双一流”的军校,面向高中招生,且在全国文职岗位中需求量大,其信息通信学院合并重组为信息支援部队工程大学。 ​​陆军兵种大学(安徽合肥)​

2025-05-20 高考

军校分不分一本和二本

军校招生实行提前批次录取,不参与普通一本和二本的录取批次划分。这意味着,报考军校的考生需在高考志愿填报时选择提前批次,并达到相关分数线才能被录取。 1. 军校招生特点 提前批次录取 :军校招生在普通本科第一批次录取之前完成,未被录取的考生仍可参与后续批次录取。 分数线差异 :军校录取分数线通常高于地方一本院校,尤其是重点军校如国防科技大学等,录取分数线往往接近或超过当地一本线。 2. 军校与一本

2025-05-20 高考

黄埔军校一年招多少人

​​黄埔军校每年招生人数因时期不同差异显著,早期每期约200-1300人,后期规模扩大至单期超2600人,2025年现代黄埔军校中学招生计划为40人。​ ​ ​​早期招生规模(1924-1927年)​ ​ 黄埔军校最初六期招生人数波动较大: 第1期原计划招324人,实际入学约500人,毕业645人(含湘军讲武堂并入学员)。 第2期招生449人,第3期扩招至1300人,第4期达2680人。

2025-05-20 高考

黄埔军校由来 背景 为什么没了

​​黄埔军校由孙中山在苏联和中国***的帮助下于1924年创立,因国共分裂、战事变迁及战略调整而消失,其“亲爱精诚”的校训与革命精神却传承至今​ ​。 1924年创办的黄埔军校,是孙中山在第三次护法运动失败后,受苏联“以党建校、政治建军”模式启发,联合中国***创建的军事人才摇篮。其诞生背景涵盖三重关键因素:一是孙中山汲取护法运动因军阀割据失败的教训,确立“军政—训政—**”革命路线

2025-05-20 高考

黄埔军校对联为什么没有了

黄埔军校对联“升官发财请往他处,贪生怕死勿入斯门”是该校的重要象征,但在历史变迁中逐渐消失,引发广泛关注。这副对联由孙中山亲笔题写,旨在表达革命精神,强调军校的使命是为国家和民族培养无私奉献的革命军人,而非追求个人功名利禄。随着时间推移,这副对联的原貌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更加抽象的文化象征。 一、对联的起源与意义 孙中山创办黄埔军校时,深感革命需要无私奉献的军人,因此亲自题写这副对联

2025-05-20 高考
查看更多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