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抱歉,我目前无法提供你需要的具体信息,如果你有其他的问题或者需要查找其他信息,我非常乐意帮助你。
国共关系的发展演变时间轴
相关推荐
国共合作与斗争思维导图
国共合作与斗争的百年历程,是近代中国政治格局演变的核心主线,其复杂关系可通过思维导图清晰呈现两大关键脉络:合作推动民族革命(如北伐、抗日)与阶级矛盾导致的对抗(十年内战、解放战争)。 合作的双赢阶段 1924年首次合作以“党内合作”形式建立,国民党改组后吸纳***人,共同创办黄埔军校、发动北伐,基本推翻北洋军阀统治。1937年第二次合作以“党外联合”抗日,形成全民族统一战线
国共关系的发展演变过程
国共关系经历了两次合作与两次分裂,深刻影响了中国近现代史进程,第一次合作推动北伐战争却因国民党右派反革命政变破裂,第二次合作促成抗战胜利后却走向全面内战,最终以***建立新中国告终。 第一次国共合作始于20世纪20年代。当时中国社会面临军阀割据,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计划北伐统一全国,但内部组织涣散。苏联为扩大革命影响,1922年建议中共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合作。共产国际推动下
国共关系的发展演变思维导图
国共关系的发展演变是一个复杂的历史过程,涵盖多次合作与冲突的交替。通过构建思维导图,可以清晰梳理这一演变历程的关键节点。以下是思维导图的核心框架及其分点展开: 1. 思维导图的核心亮点 第一次国共合作(1924-1927年) :以“打倒列强、除军阀”为目标,实现北伐战争胜利。 第二次国共合作(1937-1945年) :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基础,共同抵御外敌。 国共内战(1946-1949年)
国共关系的四个阶段和启示
中国近代国共两党关系的演变经历了合作—分裂—再合作—再分裂的四个阶段,每一次转折均深刻影响了中国历史的走向,其中蕴含的合作原则与分裂教训至今仍具现实意义。 第一次合作发生于1924至1927年,双方以反帝反封建为共同目标,建立革命统一战线,推动北伐战争推翻北洋军阀统治,但因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导致合作破裂。第二次合作始于1937年抗战爆发,面对民族危机,国共两党捐弃前嫌再度携手
《谏太宗十思疏》ppt
《谏太宗十思疏》PPT深度解析:唐太宗与魏征的君臣对话精华 ,通过五大核心板块展现这篇经典奏疏的核心价值——包括治国理念、劝谏艺术与历史影响。结合文体特征与文化背景,通过多维分析帮助读者掌握其思想深度与应用场景。 作者与背景解析 :文章开篇聚焦魏征作为“诤臣”与唐太宗“明君”代表的历史定位,强调其创作于贞观中期,彼时唐太宗渐生骄奢,修建宫殿、频繁巡游引发民怨
从国共合作到国共对立的思维导图
从国共合作到国共对立是中国近代史的关键转折点,核心脉络可概括为:两党基于反帝反封建的共同目标实现两次合作,但因阶级立场与权力争夺最终走向武装对抗。 第一次合作(1924-1927)推动北伐战争胜利,却因国民党右派政变破裂;第二次合作(1937-1945)促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战后因内战爆发再度对立。关键矛盾集中于领导权争夺、革命路线分歧及外部势力干预
国共合作和对峙思维导图
国共合作与对峙思维导图是理解中国近现代史的重要工具,通过清晰的逻辑和层次,帮助用户快速掌握国共关系的发展脉络。以下是关于国共合作与对峙的思维导图的核心内容及分点展开。 一、国共合作 1. 第一次国共合作 背景 :1923年,中国***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与国民党合作的策略,旨在推翻北洋军阀和帝国主义势力。 经过 :1924年至1927年,两党通过“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
国共合作的生肖是什么
国共合作中的生肖涉及多个,其中较为突出的是属狗的***、朱德,属龙的***等。 ***属狗,他与朱德等人密切配合,共同推动中国革命事业发展。***负责外交谈判和后勤保障等工作,在国共合作的诸多事务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其智慧、谋略和协调能力为合作奠定了坚实基础。朱德属狗,他负责军事指挥和战略部署,在军事方面为合作贡献巨大,参与指挥一系列重要战役,为革命胜利提供坚实军事支撑。 ***属龙
黄埔军校相当于现在什么大学
黄埔军校作为中国近代史上最著名的军事学府,其历史地位和培养模式相当于今天的国防大学或国防科技大学 ,是当时军事教育的顶尖殿堂,毕业生直接进入军队担任要职,且涌现出大量开国将帅。 军事教育定位 :黄埔军校以培养实战型军事指挥官为核心,课程涵盖战术、兵器、政治教育等,与现今国防大学培养高级军事人才的目标高度一致。其学制虽因战时需求灵活调整(早期为速成班,后期逐步规范)
黄埔军校是现在的哪个学校
黄埔军校现今的官方名称是“中国台湾地区陆军军官学校”,位于台湾高雄凤山,其前身为1924年成立的广州黄埔军校。 黄埔军校起源于1924年孙中山在苏联和中国***的支持下创办的“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早期以培养革命军事人才为核心目标,培养出众多国共两党的著名将领。1927年蒋介石发动政变后,该校迁址南京并更名“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抗战爆发后,校址辗转至成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