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共关系的发展历程

​国共关系的发展历程是中国近现代史的核心主线之一,其“合作—对抗—再合作—再对抗”的曲折轨迹深刻影响了国家命运。​​ 两党关系的关键转折点包括​​第一次国共合作推动北伐战争​​、​​第二次合作促成全民族抗战​​,以及​​内战导致两岸长期分治​​,其背后是阶级立场、民族矛盾与国际环境的多重博弈。

  1. ​第一次合作(1924-1927年)​​:以“党内合作”形式共同反帝反封建,***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推动国民革命高潮。但国民党右派清党导致合作破裂,暴露了阶级矛盾不可调和性。
  2. ​十年对峙(1927-1937年)​​:国民党建立南京政权后,中共开展武装斗争,土地革命与围剿反围剿成为主线。九一八事变后,民族矛盾上升,中共率先提出抗日主张。
  3. ​第二次合作(1937-1945年)​​: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红军改编为八路军、新四军,形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合作期间国民党多次制造摩擦,但最终坚持到抗战胜利。
  4. ​全面内战(1946-1949年)​​:重庆谈判破裂后,国民党发动内战但最终败退台湾,两岸分治格局延续至今。

历史表明,​​国共关系的本质是阶级利益与民族利益的动态平衡​​。两党合作时均取得重大成就(如北伐成功、抗战胜利),而对抗则造成民族内耗。当前两岸关系仍需以史为鉴,寻求和平统一的智慧。

本文《国共关系的发展历程》系辅导客考试网原创,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合作方转载必需注明出处:https://www.fudaoke.com/exam/3285361.html

相关推荐

国共关系的四个阶段和启示

​​中国近代国共两党关系的演变经历了合作—分裂—再合作—再分裂的四个阶段,每一次转折均深刻影响了中国历史的走向,其中蕴含的合作原则与分裂教训至今仍具现实意义。​ ​ 第一次合作发生于1924至1927年,双方以反帝反封建为共同目标,建立革命统一战线,推动北伐战争推翻北洋军阀统治,但因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导致合作破裂。第二次合作始于1937年抗战爆发,面对民族危机,国共两党捐弃前嫌再度携手

2025-05-20 高考

《谏太宗十思疏》ppt

​​《谏太宗十思疏》PPT深度解析:唐太宗与魏征的君臣对话精华​ ​,通过五大核心板块展现这篇经典奏疏的核心价值——包括治国理念、劝谏艺术与历史影响。结合文体特征与文化背景,通过多维分析帮助读者掌握其思想深度与应用场景。 ​​作者与背景解析​ ​:文章开篇聚焦魏征作为“诤臣”与唐太宗“明君”代表的历史定位,强调其创作于贞观中期,彼时唐太宗渐生骄奢,修建宫殿、频繁巡游引发民怨

2025-05-20 高考

从国共合作到国共对立的思维导图

​​从国共合作到国共对立是中国近代史的关键转折点,核心脉络可概括为:两党基于反帝反封建的共同目标实现两次合作,但因阶级立场与权力争夺最终走向武装对抗。​ ​ 第一次合作(1924-1927)推动北伐战争胜利,却因国民党右派政变破裂;第二次合作(1937-1945)促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战后因内战爆发再度对立。​​关键矛盾集中于领导权争夺、革命路线分歧及外部势力干预​ ​

2025-05-20 高考

国共合作和对峙思维导图

国共合作与对峙思维导图是理解中国近现代史的重要工具,通过清晰的逻辑和层次,帮助用户快速掌握国共关系的发展脉络。以下是关于国共合作与对峙的思维导图的核心内容及分点展开。 一、国共合作 1. 第一次国共合作 背景 :1923年,中国***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与国民党合作的策略,旨在推翻北洋军阀和帝国主义势力。 经过 :1924年至1927年,两党通过“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

2025-05-20 高考

国共合作的共同目标

​​国共两次合作虽背景各异,但始终以推翻旧秩序、实现民族独立为核心目标,展现了共同的历史使命感。​ ​ 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双方围绕反帝反封建形成统一战线,将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明确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并通过“党内合作”形式改造国民党,共同推动北伐战争,从珠江流域推进至长江流域,基本推翻北洋军阀统治,打击帝国主义势力,同时***借此发展壮大并积累革命经验

2025-05-20 高考

国共合作实现的标志

国共合作实现的标志是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具体分析如下: 核心标志 1924年1月20-30日,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正式改组国民党,接受中国***反帝反封建的主张,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 关键成果 通过《中国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宣言》,重新解释三民主义为“新三民主义”(联俄、联共、扶助农工); 决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实行党内合作;

2025-05-20 高考

国共合作基础是什么

国共合作的基础在于反帝反封建的共同革命目标、三民主义的重新解释以及两党联合的迫切需求。 1. 共同革命目标:反帝反封建 国共两党在北洋军阀的专制统治下,都认识到反帝反封建是革命的首要任务。中国***提出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而国民党则在孙中山的领导下,重新解释三民主义,强调“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这为国共合作奠定了政治基础。 2. 三民主义的重新解释

2025-05-20 高考

国共合作确立的标志

国民党一大 国共合作确立的标志是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具体分析如下: 核心结论 1924年1月20-30日召开的国民党一大,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改组后的国民党成为包含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联盟。 关键事件与意义 政策确立 :孙中山在大会上重新解释三民主义,提出“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为合作奠定政治基础。 - 组织改组

2025-05-20 高考

国共合作的生肖是什么

​​国共合作中的生肖涉及多个,其中较为突出的是属狗的***、朱德,属龙的***等。​ ​ ***属狗,他与朱德等人密切配合,共同推动中国革命事业发展。***负责外交谈判和后勤保障等工作,在国共合作的诸多事务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其智慧、谋略和协调能力为合作奠定了坚实基础。朱德属狗,他负责军事指挥和战略部署,在军事方面为合作贡献巨大,参与指挥一系列重要战役,为革命胜利提供坚实军事支撑。 ***属龙

2025-05-20 高考

国共合作二次合作概述

​​第二次国共合作(1937—1947)是抗日战争时期两党摒弃前嫌、共同抗日的关键政治联盟,​ ​其核心亮点包括:​​①结束十年内战,促成全民族抗日统一战线;②实现八路军、新四军与国民党军队协同作战;③通过和平谈判维系合作,奠定抗战胜利基础;④推动中国民主进程与国际地位提升。​ ​ ​​合作背景与形成​ ​ 1937年日本全面侵华后,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中共发表《八一宣言》呼吁停止内战

2025-05-20 高考

国共关系演变时间轴

国共关系演变的时间轴可以划分为以下四个关键阶段:第一次国共合作(1924-1927) 、国共十年对峙(1927-1937) 、第二次国共合作(1937-1945) 、解放战争与国共分裂(1945-1949) 。每个阶段都有其重要的历史事件和影响。 1. 第一次国共合作(1924-1927) 背景 :1924年,中国***与国民党实现第一次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共同反对帝国主义和北洋军阀。

2025-05-20 高考

中国近现代史完整时间轴

​​中国近现代史时间轴覆盖1840年**战争至2022年党的二十大召开,核心节点包括**战争、辛亥革命、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逐步完成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历史转型。​ ​ 从1840年**战争爆发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中国经历旧民主主义革命(1840-1919)与新民主主义革命(1919-1949)

2025-05-20 高考

中国古代史时间轴

​​中国古代史时间轴是理解中华文明五千年脉络的核心工具,从夏商周的青铜文明到明清的帝国盛世,​ ​ ​​关键朝代更迭、重大事件与制度创新构成了清晰的历史框架​ ​。掌握这一时间轴,不仅能快速定位重要节点,还能洞察文化传承与制度演变的深层逻辑。 ​​远古至夏商周:文明奠基期​ ​ 约公元前2070年夏朝建立,中国进入信史时代;商朝(约前1600年)的甲骨文与青铜器标志文字与工艺成熟

2025-05-20 高考

国共十年内战时间轴

​​国共十年内战(1927-1937)是中国近代史关键转折期,涵盖五次反“围剿”、红军长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等重大事件,对中共发展和抗战局面具有决定性作用。​ ​ 国民革命失败后,1927年蒋汪分别发动“四一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国共合作破裂,中共开始武装反抗。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标志中共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开始,随后八七会议确定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方针

2025-05-20 高考

广东黄埔军校现在改成什么学校了

​​广东黄埔军校原址现为黄埔军校旧址纪念馆,未延续为军事院校,而是作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和红色教育基地对外开放。​ ​其历史建筑按原貌修复,核心功能转为展示黄埔军校历史、弘扬“爱国革命”精神,并与当地学校合作开展爱国主义教育。 黄埔军校作为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所革命军事学校,1924年由孙中山创办于广州长洲岛,国共合作期间培养了众多将才。1938年校本部被日军炸毁后,实体军校终止运作

2025-05-20 高考

国共关系的发展启示

国共关系的发展启示在于“合则两利,分则两伤”,这一经验对当代政治和社会发展具有深远影响。以下从历史背景、合作与分裂的对比,以及现实启示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历史背景 国共关系的发展贯穿中国近现代史,其核心围绕民族独立与国家统一。从第一次国共合作到抗日战争时期的第二次合作,再到解放战争后的分裂,国共两党的关系深刻影响着中国历史的进程。历史证明,在国家危难时刻,两党的合作能够凝聚力量,推动国家发展

2025-05-20 高考

国共合作的发展历程

​​国共合作在历史上曾经历两次重大发展,分别为1924年至1927年的第一次国共合作推动北伐战争,1937年至1945年的第二次国共合作实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奠定坚实基础。​ ​ 第一次国共合作于1924年1月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时正式确立,以“党内合作”形式展开,***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联合提出反帝反封建纲领,推动工农运动与军队建设,促成北伐战争的胜利发展

2025-05-20 高考

公共关系的发展历史

​​公共关系的发展历史始于19世纪末美国的“揭丑运动”,其核心演变可概括为:从企业危机应对工具发展为全球化的战略传播学科,并伴随改革开放深度融入中国现代化进程。​ ​ 现代公关以艾维·李的“说真话”原则为起点,逐步形成专业化、国际化体系,最终成为政府、企业乃至国家形象构建的关键力量。 ​​起源与职业化(19世纪末-20世纪初)​ ​ 19世纪美国垄断资本激化社会矛盾

2025-05-20 高考

国共关系的发展演变思维导图

国共关系的发展演变是一个复杂的历史过程,涵盖多次合作与冲突的交替。通过构建思维导图,可以清晰梳理这一演变历程的关键节点。以下是思维导图的核心框架及其分点展开: 1. 思维导图的核心亮点 第一次国共合作(1924-1927年) :以“打倒列强、除军阀”为目标,实现北伐战争胜利。 第二次国共合作(1937-1945年) :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基础,共同抵御外敌。 国共内战(1946-1949年)

2025-05-20 高考

国共关系的发展演变过程

​​国共关系经历了两次合作与两次分裂,深刻影响了中国近现代史进程,第一次合作推动北伐战争却因国民党右派反革命政变破裂,第二次合作促成抗战胜利后却走向全面内战,最终以***建立新中国告终。​ ​ 第一次国共合作始于20世纪20年代。当时中国社会面临军阀割据,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计划北伐统一全国,但内部组织涣散。苏联为扩大革命影响,1922年建议中共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合作。共产国际推动下

2025-05-20 高考
查看更多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