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国共合作(1937—1947)是抗日战争时期两党摒弃前嫌、共同抗日的关键政治联盟,其核心亮点包括:①结束十年内战,促成全民族抗日统一战线;②实现八路军、新四军与国民党军队协同作战;③通过和平谈判维系合作,奠定抗战胜利基础;④推动中国民主进程与国际地位提升。
-
合作背景与形成
1937年日本全面侵华后,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中共发表《八一宣言》呼吁停止内战,国民党在西安事变后被迫调整政策。同年9月,国民党公布《国共合作宣言》,蒋介石承认中共合法地位,红军改编为八路军、新四军,标志合作正式形成。 -
历史贡献
- 统一战线建立:结束国共对立,联合各党派、地方势力及民众,形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 军事协作:八路军、新四军开辟敌后战场,与国民党正面战场配合,持久消耗日军。
- 政治影响:推动中间党派发展,促进民主政治(如国民参政会设立),中共力量壮大并走向国际舞台。
-
合作特点与挑战
- “一国两制”模式:两党保留独立政权与军队,求同存异维护抗战大局。
- 谈判解决分歧:通过庐山谈判等化解矛盾,但国民党三次**高潮威胁合作。
总结:第二次国共合作以民族利益为重,虽最终因内战破裂,但其经验表明“合则两利”,对两岸关系与民族复兴仍有深刻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