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一般在公历6月21日或22日,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昼最长、夜晚最短的一天。作为二十四节气中最早被确定的节气,夏至标志着盛夏的起点,此时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古人通过土圭测日影发现其“日影最短”的特点,故称“夏至”。
- 天文与历法依据:夏至时太阳运行至黄经90°,公历日期固定在6月21日或22日,具体时间因年份略有差异。例如,2025年夏至为6月21日11时32分。
- 气候特征:虽白昼最长,但夏至并非最热时节,因地表热量仍在积蓄。民间有“热在三伏”之说,夏至后约20天进入伏天,雷阵雨频发,形成“夏雨隔田坎”的独特天气现象。
- 传统习俗:古代夏至是重要节日,有祭神、吃面等习俗。“冬至饺子夏至面”体现了饮食应季调整的智慧,新麦登场也赋予夏至面丰收的寓意。
夏至不仅是自然节律的节点,也蕴含农耕文化的智慧。这一天之后,白昼渐短,提醒人们顺应时节,做好防暑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