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思政课”是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创新形式,其内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理解:
1. 定义与背景
“大思政课”是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通过整合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线上线下等多维度的资源和素材,将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的一种教育形态。它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旨在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2. 核心内涵
- 时空维度:贯穿大中小学全学段,覆盖学校与社会全时空,打破传统课堂的局限,将思想政治教育延伸到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各个方面。
- 资源整合:系统挖掘和运用课堂、社会中的鲜活素材,推动思政教育从单一课堂走向开放的社会大课堂。
- 目标导向:以思想政治教育为核心,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增强“四个自信”,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
3. 特点与创新
- 理念创新:从传统的课堂教学观转向“知、情、意、行”多要素协同融合的大教学观,注重学生的全面成长。
- 实践导向:强调开门办思政课,通过实践教学和社会实践,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 协同育人:推动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格局。
4. 政策支持与实施路径
- 政策背景:教育部等十部门印发的《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明确了“大思政课”建设的重点任务,包括改革创新主渠道教学、强化实践教学、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等。
- 实施路径:
- 课堂教学:构建党的创新理论研究阐释体系,开设如“***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等课程。
- 社会实践:设立实践教学基地,推出优质教学资源,组织品牌示范活动。
- 社会协同:调动全社会力量,推动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
5. 意义与价值
“大思政课”是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必然趋势,也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重要体现。它不仅有助于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还能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
总结
“大思政课”通过资源整合、时空拓展和实践创新,构建了全方位、多层次的育人体系。这一形式不仅是对传统思政课的深化与拓展,更是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与时代需求相结合的重要实践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