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思政课”是新时代学校思政课改革创新的产物,其核心目标是通过全时空、多维度的教育方式,全面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和效果,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以下从定义、特点、目标、实施方式及政策支持五个方面为您详细解读:
1. 定义与内涵
“大思政课”是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它并非一门独立的课程,而是基于课堂思政课的进一步创新与拓展,通过整合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线上线下等资源,构建贯穿大中小学全学段、贯通学校与社会全时空的思政教育体系。
2. 特点
- 时空延展性:从课堂教学延伸到社会大课堂,从线下扩展到线上,打破时空限制,实现全时空覆盖。
- 内容针对性:聚焦学生的思想实际和社会热点问题,通过鲜活的教育素材提升教育的吸引力。
- 方法开放性: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如实践教学、互动教学等,注重学生的知、情、意、行协同发展。
- 协同育人:推动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形成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
3. 目标
“大思政课”旨在通过改革创新,全面提升育人效果,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教育引导学生坚定“四个自信”,成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4. 实施方式
- 构建大课堂:推动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通过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方式,让学生在真实场景中感悟思政教育的意义。
- 搭建大平台:利用智能化技术手段,如数字化教学资源、线上互动平台等,拓展思政教育的时空边界。
- 建设大师资:通过师资培训、教学研究等方式,提升教师队伍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
5. 政策支持
“大思政课”建设得到了国家层面的高度重视和政策支持。例如,教育部等十部门联合发布的文件明确要求推动“大思政课”建设,提出要设立实践教学基地、推出优质教学资源、建设综合改革试验区等具体措施。
总结
“大思政课”是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创新,它通过整合资源、拓展时空、创新方法,致力于构建全方位、立体化的思政教育体系,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了有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