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审核实施流程是确保组织管理体系有效运行的重要环节,其核心步骤可分为以下阶段:
一、审核前准备阶段
- 编制年度审核计划
质量负责人组织编制年度审核计划,明确审核方式(全过程审核或要素审核),并确保覆盖所有管理体系要素和部门。特殊情况下(如重大变更、质量事故等)需增加审核频次。
- 成立内审组
选择具备资质、与被审核部门无直接利益关系的内审员,组建内审团队。团队需通过培训并取得内审员资格证书。
- 制定内审方案与计划
内审组长根据年度计划细化实施计划,明确审核范围、依据、方法及分工,并提前一周分发相关文件和资料给受审核部门。
- 审核通知与预备会议
提前一周通知受审核部门审核安排,组织审核预备会议,讨论审核方案、分工及注意事项,确保受审核方充分准备。
二、审核实施阶段
- 首次会议
召开受审核方会议,介绍内审组成员、审核目的、范围及方法,明确双方责任,并解答受审核方疑问。
- 文件审核与现场检查
-
审核受审核方文件体系(如程序文件、记录等),检查合规性;
-
通过观察、访谈、记录核查等方式,验证文件执行情况,重点关注关键控制环节。
- 数据收集与证据保全
收集客观证据(如记录、合同、设备状态等),确保证据可追溯、清晰具体,为后续分析提供依据。
三、审核后续阶段
- 不符合项处理
编制不符合项报告表,明确问题描述、相关条款及整改要求,与受审核方共同商定纠正措施及完成时间。
- 跟踪验证
定期检查纠正措施的执行情况,验证问题是否得到有效解决,确保管理体系持续改进。
- 审核报告编制
汇总审核结果,分析体系运行状况,提出改进建议,形成书面报告提交给管理层。
四、管理评审关联
审核结果需提交给管理评审会议,作为评估管理体系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的重要输入,推动管理决策。
关键注意事项
-
独立性与客观性 :内审应独立于被审核部门,以客观事实为依据,避免主观臆断;
-
持续改进 :通过不符合项整改和跟踪验证,推动管理体系的动态优化。
以上流程需结合组织实际情况调整,确保覆盖所有关键控制领域,助力组织实现质量与合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