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7月1日
2024年修改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自 2024年7月1日起施行 。
2024年修改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自 2024年7月1日起施行 。
会计从业资格证取消后,是否需要年检的问题需要结合新政策规定和证书类型综合判断,具体说明如下: 一、会计从业资格证取消后的年检要求 继续教育的强制要求 根据财政部《会计人员继续教育规定》,会计人员需每年参加规定学时的继续教育,否则可能影响后续职业资格认证。若连续两年未参加继续教育,会计从业资格证将被吊销。 年检与继续教育的关联性 年检已不再作为会计从业资格的直接准入条件
我国会计准则的最早发布年份为 1978年 ,具体发展历程如下: 1955年 设立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会计准则》,为会计准则制定奠定基础。 1965年 中国单位会计准则开始普遍使用,1973年进行修订,标志着会计准则的初步建立。 1978年 发布《中国单位会计准则》(1978年修订),这是我国会计准则体系形成的重要里程碑,标志着会计准则开始科学化改革。 后续发展
2017年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14号——收入》(CAS-14)是财政部对现行收入准则的全面修订,旨在规范企业收入确认、计量及相关信息披露,提升会计信息质量。以下是其核心规定和主要变化: 一、核心确认原则 控制权转移替代风险报酬转移 旧准则以风险报酬转移作为收入确认时点,新准则改为以客户取得商品或服务控制权时确认收入。这一变化打破了商品与劳务的界限,更科学地反映经济利益流入的本质。 五步法模型
2017年国家新颁布的会计准则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一、新收入准则(企业会计准则第14号) 修订背景 :为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FRS 15)保持趋同,提升企业财务报告质量。 主要内容 :规范收入确认、计量和报告行为,明确合同履约义务、交易价格确认等核心问题。 实施时间 :自2018年1月1日起施行,境内外同时上市企业及采用国际准则的企业需执行。 二、新政府补助准则(企业会计准则第16号)
我国政府会计改革自2013年启动以来,经历了多个重要节点,主要进展如下: 一、改革启动与政策推动(2013年-2018年) 2013年成为全国会计工作重点 随着预算公开、三公经费管理等改革推进,财政部提出要深入推进政府会计改革,建立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 渐进式改革思路确立 财政部明确改革采取“总体规划,先易后难,重点突破,逐步推进”原则,优先解决政府单位界定
政府会计准则中的基本准则是规范政府会计核算的基础规范,其核心内容与一般企业会计准则存在显著差异。以下是主要要点: 一、基本准则的定位与作用 规范体系基础 基本准则是政府会计准则体系的概念基础和框架,指导具体准则的制定,并为实务问题提供处理原则。 信息质量要求 确保政府财务信息的 可靠性、相关性、可理解性、可比性 ,为财政决策提供数据支持。 二、核心原则 会计主体 明确政府会计主体范围
中国政府会计准则体系包括多个具体准则,其中第1号至第6号准则涵盖了不同方面的会计处理。以下是这些准则的主要内容: 政府会计准则第1号——存货 : 规范了政府会计主体在存货的确认、计量和相关信息披露方面的要求。 政府会计准则第2号——投资 : 涉及政府会计主体在投资活动中的会计处理。 政府会计准则第3号——固定资产 : 规定了固定资产的确认、计量、折旧和处置等方面的要求。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制定并历次修改中国会计法的机构是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具体历次修改如下: 1985年1月21日 ,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九次会议通过。 1993年12月29日 ,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关于修改的决定》第一次修正。 1999年10月31日 ,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修订。 2017年11月4日
2024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新增了以下主要内容: 一、会计工作政治方向 新增条款明确会计工作需贯彻落实党和国家路线方针政策,维护社会公共利益,服务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二、会计术语规范 将“帐”改为“账”,并解释了“账簿”“凭证”等术语的货币属性,避免与生活用品混淆。 三、会计信息化建设 首次将会计信息化写入法律,强调国家加强信息化建设,鼓励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如人工智能
2024年修改的会计法规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一、会计法核心修订内容 增加服务国家战略的宗旨 在第二条新增一款,明确会计工作需贯彻落实党和国家路线方针政策,维护社会公共利益,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强化会计信息化建设 将“国家加强会计信息化建设,鼓励依法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会计工作”单独列为第八条第三款,由国务院财政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具体办法。 完善会计监督制度 要求单位建立健全内部会计监督制度
2024年新修订的《会计法》以完善会计制度、提升信息质量为核心,通过强化监督、加大处罚力度和推动信息化建设,为规范会计行为提供了法律保障。具体思路可概括为以下三点: 一、坚持党对会计工作的领导 新增条款明确会计工作需贯彻落实党和国家路线方针政策,维护社会公共利益,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这一修改将党的领导贯穿于会计工作的全过程,为会计改革与发展指明方向。 二、完善会计基础制度 明确会计核算范围
以下是截至2025年1月7日国家在会计领域发布的最新政策要点,综合整理如下: 一、会计核算体系改革 固定资产核算方法调整 企业固定资产核算由传统成本法转向成本法,处置时需按二手市场价值调整账面价值,提升资产负债表信息准确性。 财务报表编制规范 企业需按新准则编制利润表、资产负债表和现金流量表,并与审计机构确认后提交税务部门。 允许采用多种报表形式(如现金流量表、权利和义务负债表)
《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的发布时间如下: 首次颁布时间 该法于 1985年1月21日 由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九次会议通过,自同年 5月1日起施行 ,这是新中国成立后制定的第一部会计法。 后续修订与修改 该法经历了多次修订,包括: 1993年、1999年、2017年的三次修正; 2024年6月28日,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次会议通过 第三次修正
变化不大 2025年注册会计师(CPA)会计科目的变化 并不大 。根据最新的信息,会计科目的整体变动幅度在10%-20%之间,主要新增了一个知识点《或有事项》,并对部分表述进行了修改。此外,尽管有预测称会计教材的字数将增加,但这并不直接等同于难度增加,而是可能意味着内容更加详细和全面。 具体来看,会计科目的变化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新增知识点 :新增了“或有事项的列报”。 表述调整
2024年新《会计法》的修订主要围绕强化会计监督、加大违法成本、规范信息化建设等方面展开,具体变化如下: 一、强化会计监督体系 明确党对会计工作的领导 新法在第二条增加规定,会计工作需贯彻落实党和国家路线方针政策,维护社会公共利益,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完善监督手段 财政部门监督职责进一步强化,新增资金查询、财产冻结、阻止出境等措施,并将会计监督纳入企业内部控制体系。 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