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会计准则第39号——公允价值计量(2014)是规范企业公允价值确认、计量及财务报表列报的重要准则。以下是其核心内容的总结:
一、总则
- 定义
公允价值指市场参与者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债务清偿的金额。
- 适用范围
适用于其他相关会计准则允许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或披露的情形,但不包括以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确定可收回金额的资产、职工离职后福利计划资产等特定项目。
二、相关资产或负债的公允价值计量
- 计量基础
-
市场价值 :通过活跃市场获取的同类资产或负债的交易价格。
-
其他方法 :包括成本模式(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
- 特殊场景
-
金融工具 :需满足持续可靠取得条件,禁止使用假设性估值技术。
-
投资性房地产 :需满足市场活跃、可获取市场价格等条件。
三、套期保值
- 定义
企业为管理可观察风险(如汇率、利率变动)而指定的衍生工具或非衍生金融工具的套期。
- 会计处理
- 满足条件的套期可采用套期会计方法,将套期工具与被套期项目公允价值变动的抵销结果计入当期损益。
- 有效性评估
通过比较套期工具与被套期项目的价值变动,判断套期是否有效。
四、财务报表列报
- 报告要求
公允价值变动需在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及附注中列报,但小企业编制的财务报表可不包括现金流量表。
- 披露内容
需披露公允价值计量的依据、方法及假设条件,确保信息使用者理解。
五、其他注意事项
-
公允价值的取得需满足"持续可靠取得"原则,避免主观估算。
-
企业应结合自身业务特点选择合适的计量属性,非强制采用公允价值。
该准则通过规范公允价值计量,提升了财务报告的透明度和可靠性,尤其对金融工具、投资性房地产等领域的价值评估具有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