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24年工作成效
-
工业污染治理
- 推进全市5家水泥企业7条生产线NOx超低排放改造,竣工1条、投运3条,推动13个工业企业污染治理项目入库。
- 完成砖瓦窑专项整治,排查127家企业,整改问题163个,实现A级、B级企业“零突破”。
-
面源污染管控
- 开展柴油车路检路查及入户抽测10,699辆,整改不合格车辆24辆;新增非道路移动机械编码登记494台,检查931台。
- 常态化秸秆焚烧无人机巡查,推动明确《噪声法》部门职责分工,整改噪声问题1,014个。
-
机制创新与科技支撑
- 优化市县两级大气作战指挥机制,发布污染预警14篇;上线“蓝天云”平台,新建90套微站监测设备,开展PM2.5/VOCs走航149次。
- 与气象局合作建立空气质量预测机制,强化部门联动。
-
低碳转型与应对气候变化
- 开展低碳主题活动,推动4家发电企业完成碳排放配额履约清缴,核查38家市级重点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报告。
- 创建26个省级低碳社区试点,获评“中国负离子氧吧城市”卓越10强。
二、2025年工作计划
-
约束性指标
- 控制市中心城区PM2.5平均浓度≤25.5微克/立方米,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96%;县级城市PM2.5≤19.9微克/立方米,优良天数比率≥97.2%。
- 确保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物重点工程减排量分别达873吨、1,518吨以上。
-
重点工作任务
- 工业污染治理:推进水泥企业全流程超低排放改造,创建3家B级及以上企业;开展涉VOCs企业LDAR治理专项行动。
- 移动源监管:强化柴油货车路检路查,每月公示黑烟车信息;推进国四机械编码登记,加强加油站油气回收监督。
- 面源污染防控:无人机巡查秸秆焚烧,每年对各县(市、区)巡飞≥2轮;落实噪声污染防治行动计划。
- 低碳与科技支撑:推动气候投融资试点申报,深化“蓝天云”平台应用;编制2023年温室气体排放清单。
三、经验与改进方向
- 经验总结:部门协作、执法监管、公众参与是关键成效保障。
- 问题与改进:部分企业环保意识不足,需加强执法力度;空气质量监测体系需完善,提升预警响应能力。
以上内容综合自赣州市生态环境局大气环境科2024年述职报告及行业通用工作总结框架,可根据实际工作调整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