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2025年最新规范,煤矿临时避难硐室的建设标准如下:
一、基本结构形式
-
“一”字型
矿洞两端分别连接不同巷道,需设置两个安全出口,便于双向疏散。
-
“凹”字型
矿洞两端连接同一巷道,两个安全出口距离不小于20米,确保疏散路径独立。
-
“口”字型
仅设置一个安全出口,需在巷道侧构筑,适用于采掘区域或避灾路线。
二、设置要求
-
位置选择
-
临时避难硐室应设在采掘区域或采区避灾路线上,主要服务采掘工作面及其附近区域。
-
避难硐室需布置在稳定岩层中,避开地质构造带、高温带及透水危险区。
-
-
服务年限与容量
-
服务年限一般不超过5年,需满足突发情况下10-40人的避险需求。
-
容量应预留备用系数,临时避难硐室备用系数不低于1.1,永久避难硐室不低于1.2。
-
三、功能与安全要求
-
基本功能
-
需配备氧气供给系统(优先压缩氧)、有害气体检测(甲烷、一氧化碳等)、环境监测、通讯设备及照明设施。
-
确保在无外界支持情况下,防护时间不低于96小时。
-
-
应急保障
-
需设置备用电源系统,确保关键设备持续运行。
-
避难硐室应与矿井紧急避险系统(如救生舱、避难巷道)联动。
-
四、其他注意事项
-
设计资质
- 需由具备煤炭行业专业设计资质的机构完成设计,施工前需报企业技术负责人批准。
-
维护管理
- 定期检测设备性能,保持氧气供应系统、传感器等处于良好状态。
以上标准综合了《防治煤与瓦斯突出规定》《煤矿安全规程》及最新行业规范,确保临时避难硐室在紧急情况下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