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固定总价合同中,清单漏项的责任通常由承包商承担,因为这类合同的核心是"包干价"和"风险自担"原则。但若业主提供的招标文件存在明显错误或误导,或漏项属于业主应提供的必要信息,则可能重新划分责任。以下是关键判定要点:
-
合同性质决定责任主体
固定总价合同默认承包商对工程量清单的完整性和准确性负责,投标时需自行复核图纸与现场条件。若因报价疏漏导致漏项,视为已包含在总价中。 -
业主过错可转移责任
- 招标文件存在技术规范矛盾或故意隐瞒地质条件等关键信息
- 业主提供的清单中漏掉行业惯例必列项目(如建筑施工中的脚手架费用)
- 设计变更导致新增工作内容超出原合同范围
-
争议解决路径
- 优先依据合同专用条款的约定处理
- 通过第三方鉴定区分"可预见漏项"与"业主过错漏项"
- 协商不成可主张情势变更原则或提起法律诉讼
遇到清单漏项争议时,建议15日内书面提出签证并保留现场影像证据,同时核查合同中关于"量差调整"的特别约定。最终责任判定需综合合同条款、行业规范及过错程度来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