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996"工作制正导致年轻劳动者在35岁面临体能透支和职业边缘化危机,这一现象已引发全国政协委员连续两年提案呼吁落实8小时工作制。随着教育周期拉长和职场年龄歧视加剧,过度加班制度不仅损害劳动者健康,更成为就业难和生育率下降的重要社会诱因。
• 体能透支与职业危机
20多岁长期"996"的劳动者到35岁时普遍面临体能下滑问题,互联网等行业盛行的"去老化"用人策略直接导致该群体被边缘化。企业追求超额利润的劳动者健康损耗形成的"35岁红线"已从公务员招考蔓延至民营企业。
• 法律与现实的冲突
虽然《劳动法》明确规定每月加班不得超过36小时,但互联网企业将超时工作包装成"奋斗文化",甚至宣称"996是修来的福报"。实际调查显示,基层工作者24小时待命、多平台打卡等"数字枷锁"进一步加剧过劳现象。
• 社会连锁反应
教育年限延长使硕士毕业生入职年龄达26岁,而"996"导致的早衰效应让职场黄金期压缩至不足十年。这种恶性循环不仅加剧年龄歧视,更成为抑制生育意愿的关键因素——劳动者既无时间婚恋也缺乏养育精力。
目前部分省份已将公务员招考年龄放宽至40岁,但根本解决仍需从企业端落实8小时工作制。当"躺平"成为年轻人对抗过劳的消极选择时,建立健康职场生态已关乎社会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