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矿隐蔽致灾因素检查标准是矿山安全生产的核心依据,通过系统化普查、技术化探查和动态化管理,全面识别采空区、瓦斯富集区、水文地质异常等潜在风险,确保灾害防控精准有效。
-
全面覆盖的普查原则
检查需遵循“全面普查、周期实施、分区施策、常态补充”原则,每3年开展一次全矿普查,重点针对生产区、规划区划分风险等级,结合采掘进度动态更新数据。例如,采空区需通过物探、钻探等手段查明积水状况,废弃井筒需核查封闭质量并建立台账。 -
多技术融合的探查方法
采用地面物探、矿井物探与钻探验证结合,精准定位隐蔽致灾因素。如瓦斯突出风险区需测定压力参数并绘制瓦斯地质图,冲击地压区域需分析地应力集中点和煤岩结构突变特征。水文地质异常区则需结合“三专两探一撤”机制,确保探放水设备与专业技术人员配备到位。 -
责任分层与成果应用
矿山企业为责任主体,总工程师牵头技术审核,委托机构需具备高级职称专家团队。普查结果需数字化存档并上传至国家矿山安全信息系统,用于指导采掘规划与灾害防治方案。 -
动态化风险管控
对查明的致灾因素实施分级管控,如厚硬顶板区域需制定矿压监测方案,边坡软弱层需定期稳定性评估。发现隐患需立即上报并启动整改,避免因数据滞后引发事故。
提示: 煤矿企业应定期培训技术人员掌握最新探查技术,并将隐蔽致灾因素普查纳入安全生产标准化体系,从源头降低重大灾害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