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煤矿山隐蔽致灾因素普查是预防矿山灾害的核心手段,通过系统性排查水文地质、采空区、深井应力等潜在风险,实现源头治理。其核心价值在于动态识别隐患、精准制定防治措施、降低事故概率,需结合物探、钻探等技术手段,并建立常态化普查机制。
- 水文地质致灾因素:重点查明含(隔)水层、构造破碎带、地表水系渗漏等条件,分析钻孔封孔质量及防治水工程效果,预测涌水量并划分水文地质复杂等级。
- 采空区致灾因素:排查遗留采空区分布、积水状况及与废弃矿井的连通性,评估岩体移动重叠风险,避免塌陷或透水事故。
- 深井与露天边坡灾害:深井需探测断层、应力集中区及地层温度梯度;露天矿山需评估边坡稳定性、软弱结构面发育程度及设计参数符合性。
- 尾矿库风险:检查坝基岩溶、排洪系统缺陷及干滩长度达标情况,防范溃坝或渗漏对下游的影响。
- 常态化治理与责任落实:企业需每年开展普查并建立台账,政府通过第三方技术帮扶与执法检查确保数据真实,对弄虚作假行为严惩。
非煤矿山隐蔽致灾因素普查需技术、管理与监管协同,企业应优先投入资源,结合动态监测与区域性联防,将隐患消灭于萌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