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公共卫生经费测算方案需结合人口数据、服务项目及地区差异综合设计,具体包含以下核心要素:
一、测算基础
- 常住人口数量
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 前两年 (如2021-2022年)常住人口数据为基础,作为经费分配的核算依据。部分地区可能通过实际健康档案人数调整统计口径,如浙江等地以实际服务人口为准。
- 国家基础标准
2025年人均财政补助标准提高至94元,包含健康档案管理、疾病监测、健康教育等基础项目。
二、经费分配公式
应拨付资金 = 常住人口数量 × 国家基础标准 × 中央与地方分担比例 × 绩效因素
-
中央与地方分担比例 :根据地区经济状况分为五档,例如内蒙古、广西等12个省区市中央承担80%,北京、上海承担10%。
-
绩效因素 :通过考核结果调整,包括服务量完成度、服务质量(如档案合格率、慢性病控制率)及融合服务(如家庭医生团队)。
三、具体项目成本测算
以2025年标准为例:
-
健康档案管理 :人均5元/份,目标覆盖1%人口。
-
儿童健康管理 :6岁以下儿童家庭访视25元/人次,健康体检47元/人次。
-
高血压/糖尿病管理 :随访15元/次,健康体检300元/人。
四、资金使用结构
-
人员劳务补贴 :占50%-60%,按服务量(如随访次数、建档数量)发放。
-
耗材与设备 :30%用于健康档案印刷、血糖试纸等消耗品。
-
质量考核奖励 :15%用于奖励服务质量突出的机构。
-
应急预留 :5%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五、实施原则
-
动态调整 :人口变动(如外出务工人员流动)需及时更新数据。
-
绩效考核 :与项目完成质量挂钩,激励提升服务水平。
-
区域差异 :经济发达地区可提高服务标准,中央通过专项转移支付支持薄弱地区。
六、案例参考
某县2023年通过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经费240万元,按签约人数55元/人计算,结合考核结果分配。另有51万元用于绩效奖励,依据区域排名和单项指标发放。
以上方案需结合地方实际情况调整,建议各地参考国家统一标准,并通过信息化手段提升测算精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