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职前发现简历造假,处理方式需根据造假性质和后果综合判断,主要分为以下四类情况:
-
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
若简历造假涉及学历、资格证书伪造,或伪造国家机关公文、证件等,用人单位可依据《劳动合同法》第三十九条规定解除劳动合同,且无需支付经济补偿。
-
要求返还工资差额
若因假学历或资格证书获得高薪,用人单位可要求返还与真实资质应得工资的差额部分。
-
行业主管部门处罚
伪造专业资格证书等行为,可能面临行业禁入等行政处罚,例如禁止在医疗领域从业。
-
刑事责任追究
伪造学历证书上的公章等行为,根据《刑法》第二百八十条,可能被判处3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剥夺政治权利。
建议 :若涉及法律纠纷,可向劳动仲裁机构申请仲裁,或向公安机关报案。建议求职者通过正规渠道提升能力,避免因短期利益损害长期职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