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标侵权私了的猫腻主要涉及协议合法性、赔偿合理性及后续责任追究等方面,具体如下:
一、协议合法性风险
-
欺诈胁迫风险 :若存在欺诈、胁迫等违法情形,私了协议可能被认定为无效或可撤销。
-
违反强制性规定 :协议内容必须符合《民法典》《商标法》等法律法规,如赔偿金额需合理且不低于实际损失。
二、赔偿金额争议
-
计算标准模糊 :赔偿金额通常依据实际损失、侵权获利或商标许可费确定,但双方协商时可能因侵权程度、市场价值等因素产生分歧。
-
隐性成本未覆盖 :实际损失可能仅包含直接经济损失,未涵盖**费用、商誉损害等隐性成本。
三、后续责任隐患
-
公共利益受损 :若侵权行为严重损害公共利益(如仿冒知名品牌),即使私了,仍可能被行政机关查处,侵权人面临罚款或刑事责任。
-
反悔追责 :协议签订后若侵权方未履行义务,权利人可依法追究其违约责任,但需提供充分证据。
四、建议
-
保留沟通记录 :通过邮件、短信等留存协商过程,作为后续**的依据。
-
签订书面协议 :明确赔偿金额、停止侵权等具体条款,确保法律效力。
-
咨询专业律师 :评估侵权行为性质及赔偿合理性,避免因协议漏洞导致权益受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