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的求助心理型诈骗形式主要包括以下四类,其核心特点是通过制造紧迫感和信任危机骗取财物:
-
虚构紧急情况诈骗
诈骗分子以“被拘留”“亲属突发重病”“账户被冻结”等紧急理由,冒充亲友或公检法人员,利用受害者焦虑心理要求转账。例如,冒充学生好友借钱、索要学费等。
-
借熟人关系实施诈骗
通过伪造亲属关系或朋友信息,编造紧急求助场景,诱导受害者转账。此类诈骗常利用受害者对熟人的信任,降低警惕性。
-
网络虚假求助
在社交平台发布虚假求助信息,如“众筹救命”“紧急援助”等,吸引大量关注后实施诈骗。此类诈骗多通过情感共鸣和群体压力诱导转账。
-
以特殊身份诈骗
冒充医生、律师、政府官员等权威角色,以“法律程序”“官方调查”等名义,要求受害者提供资金或个人信息。例如,冒充律师索要保证金。
防范建议 :
-
对陌生求助保持警惕,不轻信紧急转账要求;
-
核实对方身份信息,通过官方渠道联系;
-
遇到可疑情况及时报警,避免泄露个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