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常见危急值范围是临床检验中提示患者生命危险的极端异常指标,及时识别和处理可显著降低医疗风险。 本文提炼关键数据与流程,涵盖血常规、生化、凝血等核心项目阈值,并解析危急值报告制度对患者安全的意义。
-
核心危急值范围
- 血常规:白细胞计数(或)、血红蛋白()、血小板()提示感染、出血或血液病风险。
- 电解质:血钾(或)可致心律失常,血钠(或)影响神经系统。
- 凝血功能:PT()、APTT()预示大出血可能,需紧急干预。
-
危急值管理流程
检验科发现异常后需10分钟内通过电话或系统预警通知临床,医护需复述确认并记录。医生需6小时内在病程中记录处理措施,护士执行针对性护理(如隔离、补钾等)。 -
影响因素与个性化处理
危急值阈值需结合患者年龄(如新生儿Hb<90g/L)、科室(如肾衰患者肌酐>650μmol/L)调整。影像学危急值(如脑疝、主动脉夹层)需同步纳入预警体系。
提示:医疗机构应定期培训并核查制度执行,确保危急值从检测到处置的全链条闭环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