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一词最早指的是西周时期的京畿地区,即今河南洛阳一带,其核心依据来自1963年陕西宝鸡出土的西周青铜器“何尊”铭文中的“宅兹中国”,意为“居于天下的中心”。这一概念最初强调地理与文化的“居中”地位,后逐渐演变为中原王朝的代称,最终成为现代国家的正式名称。
-
西周青铜器的关键证据
何尊铭文中的“宅兹中国”是迄今发现最早的“中国”文字记载,明确指向周成王营建的成周(洛阳)。铭文记载周武王克商后,将洛阳视为统治天下的中心,奠定了“中国”作为政治与文化核心的初始含义。 -
先秦典籍的多元诠释
《尚书》《诗经》等文献中,“中国”一词多次出现,含义包括“京师”“中原”“诸夏之地”等。例如《诗经·民劳》中的“惠此中国,以绥四方”,指周天子直接统治的京畿地区;而《孟子》则用“中国”泛指华夏文明覆盖的中原。 -
从地理概念到国家符号
秦汉以后,“中国”范围扩展至黄河中下游及中原王朝疆域。汉代起,少数民族政权入主中原后也自称“中国”,强化了其文化正统性。近代以来,“中国”正式成为国名,1912年“中华民国”首次以“China”作为国际通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延续这一名称。 -
文化延续与认同演变
“中国”一词承载了从“天下中心”到民族国家的观念转型。宋代石介提出“居天地之中者曰中国”,仍保留文化优越感;清末梁启超则批判传统“无国名”意识,推动现代国家观念的形成。
“中国”一词的演变,既是地理标识的扩展史,更是文明认同的浓缩史。从洛阳的“天下之中”到今天的多民族国家,名称背后的文化连续性与包容性,正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