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一词最早见于西周初年的青铜器"何尊",其铭文中的"宅兹中国"是现存最早记载"中国"一词的实物证据。这件国宝级文物不仅印证了周王朝的政治中心概念,更成为中华文明五千年延续的重要物证。
-
何尊的基本信息
1963年出土于陕西宝鸡贾村塬,高39厘米的青铜酒器,内底铸有122字铭文。铸造于周成王五年(约公元前1038年),记载了周武王灭商后告祭于天的史实,"中国"特指洛阳盆地为中心的周王朝统治区域。 -
铭文的历史意义
"余其宅兹中国,自之乂民"的记载表明:- 西周初期已形成以洛阳为"天下之中"的地理政治观
- "中国"最初指代京畿地区,后演变为国家称谓
- 证实《尚书》《诗经》等文献关于"中国"记载的可信性
-
文字演变的活化石
铭文中"中国"二字为"中或","或"字是"国"的本字(后加"口"成"國"),这种写法在商周金文中仅见,展现了汉字从甲骨文向大篆过渡的关键形态。 -
现代价值延伸
何尊作为国家博物馆镇馆之宝,其图像被用于"国家宝藏"节目、人民币纪念币等载体,使三千年前的"中国"概念与当代国家形象形成跨越时空的对话。
这件三千年前的青铜重器,用斑驳的铭文讲述着"中国"称谓的起源故事,提醒着我们:文明的火种正是通过这样具象的物证,在历史长河中永不熄灭地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