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一词最早的实物记载见于西周青铜器何尊铭文,距今约3000年,意为“天下中央”;而传世文献中,《尚书·梓材》记载的“皇天既付中国民”则是现存最早的文字记录,两者共同印证了周初已广泛使用这一称谓。
-
何尊铭文的考古实证:1963年陕西宝鸡出土的何尊,其铭文“余其宅兹中国”是迄今发现最早的“中国”字样,指周武王克商后定都洛阳的“中央之城”,体现了早期“居中统治”的政治理念。
-
《尚书》与《诗经》的文献佐证:《尚书·梓材》记载周公训诰“中国民”归属周王,而《诗经·民劳》多次提到“惠此中国,以绥四方”,均将“中国”与都城、中原关联,凸显地域与文化中心的内涵。
-
词义演变的三千年脉络:先秦时“中国”多指京师或诸夏领地,秦汉后扩展至中原王朝疆域,清末正式成为国名。这一变迁反映了从“天下中心”到现代国家概念的升华。
如今,“中国”二字承载着中华文明的连续性与民族认同,既是历史的见证,也是文化自信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