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一词最早出现在中国,可追溯至先秦时期的《周易》和《尚书》,其核心含义是以文化人、明德至善。
-
《周易》中的“人文”概念
《周易·贲卦》记载:“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里的“人文”指人类社会的礼乐教化,强调通过文化治理社会,体现早期中国对文明秩序的思考。 -
《尚书》对人文精神的拓展
《尚书·舜典》提出“浚哲文明”,虽未直接使用“人文”一词,但“文明”内涵与之相通,主张以德政教化百姓,奠定了儒家“仁政”思想的基础。 -
与西方“Humanitas”的对比
西方“人文主义”(Humanitas)源于古罗马,比中国“人文”概念晚千余年,且侧重个人理性与自由,而中国的人文传统更强调集体伦理与社会和谐。 -
后世对“人文”的继承与发展
从汉代“独尊儒术”到宋明理学,“人文”始终是中国文化的核心,如朱熹提出“格物致知”,王阳明倡导“知行合一”,均延续了以文化人的传统。
如今,“人文”已演变为涵盖教育、艺术、哲学等领域的综合概念,但其源头始终扎根于中国古代的智慧。理解这一脉络,有助于更深刻地把握东方文化的独特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