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一词最早的含义可追溯至西周时期,特指“中央之城”或“天下之中心”,以洛阳为核心的京畿地区,体现了地理与文化上的“居中”概念。 这一称谓源自青铜器“何尊”铭文中的“宅兹中国”,标志着周王朝对中央政权的正统性宣示,并逐步演变为中原文明的代称。
-
西周起源与“中央之城”
西周初年的“何尊”铭文首次出现“中国”一词,记载周成王营建成周(今洛阳)时称“余其宅兹中国”,意为定都于天下的中心。此时的“中国”指代周天子所在的京畿区域,与“四方”诸侯形成政治地理的层级关系。《诗经·民劳》中“惠此中国,以绥四方”进一步强化了这一概念,凸显中央对地方的统摄意义。 -
先秦时期的语义扩展
春秋战国时,“中国”从都城扩展至黄河中下游的“诸夏”文明圈,成为华夏诸侯国的统称。《孟子》等典籍将“中国”与“夷狄”对举,强调文化优越性。例如“中国”在《左传》中与“礼仪之邦”关联,而“四夷”则指周边未开化族群,形成“内华夏、外夷狄”的天下观。 -
秦汉至明清的疆域与文化融合
秦汉统一后,“中国”涵盖中原王朝直接管辖的疆域,如《史记》所称“中国”包括中原及汉文化影响区。元代起,少数民族政权亦以“中国”自居,如忽必烈国书自称“中国”,将邻邦列为“外夷”,表明“中国”逐渐超越汉族政权,成为多民族国家的象征。 -
近代国家概念的定型
清末梁启超指出传统“中国”缺乏现代国名意识,直至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中国”正式成为法定国名。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延续这一简称,完成从文化地理概念到主权国家的转变。
“中国”一词的演变,既是地理标识的延展,更是文明认同的凝聚。 从西周都城到现代国名,其内涵始终承载着“居中而治”的政治智慧与多元一体的文化基因,成为中华文明延续数千年的独特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