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一词最早指西周时期的洛阳地区,即周人认定的“天下中心”。 这一概念源自1963年陕西宝鸡出土的西周青铜器“何尊”铭文,其中记载周武王“宅兹中国”(居住于天下的中央),明确将洛阳一带视为政治与文化核心。此后,“中国”的含义从京畿扩展至中原,最终成为国家代称。
-
西周青铜器的关键证据
何尊铭文中的“中国”是迄今发现最早的实物记载,指代周朝都城成周(今洛阳),体现“居中治众”的政治理念。周人以洛阳为“天下中心”,既因地理居中,也因这里是统治枢纽,奠定了“中国”最初的地域范畴。 -
先秦文献的多元含义
《尚书》《诗经》等典籍中的“中国”多指黄河中下游的文明核心区,如《诗经·民劳》“惠此中国,以绥四方”中的“中国”即京畿;而《孟子》所称“兽蹄鸟迹之道交于中国”则泛指中原诸侯国。此时“中国”兼具都城、中原、文化共同体三重内涵。 -
从地域概念到国家符号
秦汉后,“中国”逐渐涵盖王朝直接统治区域,如汉代将中原与边疆统称“中国”;至清代,“中国”已近似现代领土概念。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后,“中国”正式成为国名,完成了从文化地理术语到主权国家标识的演变。
“中国”一词的变迁,既是地理认知的拓展,更是文明认同的凝聚。从洛阳一隅到960万平方公里,名称未变,而底蕴愈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