缴费工资不是实发工资,而是应发工资。两者的核心区别在于:缴费工资是计算社保、公积金等费用的基数,属于税前应得收入;而实发工资是扣除五险一金、个税等费用后实际到手的金额。关键点:缴费工资通常≥实发工资,且受政策上下限调整影响,而实发工资是最终可支配收入。
-
缴费工资的本质
缴费工资是纳入社保、公积金缴费基数的工资性收入,依据国家统计局规定的工资总额范围确定,包括基本工资、奖金、津贴等。其特点是无上下限限制,但实际缴费时会被社保部门核定的缴费基数上下限调整(如2025年养老保险基数下限为4600元/月,上限22900元/月)。 -
实发工资的构成
实发工资=应发工资-个人社保/公积金缴纳部分-个人所得税。例如,月应发工资1万元,扣除五险一金1500元和个税500元后,实发工资为8000元。实发工资一定≤应发工资,且不直接用于社保缴费计算。 -
政策差异的影响
- 低于/高于基数限制:若实际工资低于社保缴费下限(如月薪4000元低于下限4600元),按4600元计算缴费;若高于上限(如月薪3万元),则按22900元封顶。
- 法律依据:《工伤保险条例》明确缴费工资按“工资总额”计算,而工资总额指应发工资,非实发工资。
总结:缴费工资与实发工资是工资链条的不同环节,前者关乎社保权益积累,后者反映实际收入。劳动者需关注缴费基数是否合规,避免企业按最低标准缴费损害长期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