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量差异=预算产量×标准工时×标准分配率-实际产量×标准工时×标准分配率
二因素分析法是一种用于成本差异分析的工具,主要用于固定制造费用的管理。其核心思想是将固定制造费用差异分解为两个相互关联的因素,以便更清晰地识别成本控制的关键点。以下是具体说明:
一、固定制造费用差异的构成
固定制造费用差异主要分为两个部分:
-
耗费差异
反映实际固定制造费用与按实际产量和标准工时重新计算的预算固定制造费用之间的差异。 计算公式 :
$$
耗费差异 = 实际产量 \times 实际工时 \times 实际分配率 - 预算产量 \times 标准工时 \times 标准分配率
$$其中,实际分配率=实际固定制造费用/实际工时,标准分配率=预算固定制造费用/预算工时。
-
能量差异
反映实际产量未达到预算产量时,按标准工时计算的固定制造费用与实际产量应负担的预算固定制造费用之间的差异。 计算公式 :
$$
能量差异 = 预算产量 \times 标准工时 \times 标准分配率 - 实际产量 \times 标准工时 \times 标准分配率
$$该差异可进一步分解为“产量差异”和“效率差异”:
-
产量差异 :实际产量与预算产量的差异导致
$$
产量差异 = (实际产量 - 预算产量) \times 标准工时 \times 标准分配率
$$ -
效率差异 :实际工时与标准工时的差异导致
$$
效率差异 = 实际产量 \times (实际工时 - 标准工时) \times 标准分配率
$$。
-
二、应用意义
通过将固定制造费用差异分解为耗费差异和能量差异,企业可以:
-
控制成本 :针对实际产量未达预算的情况,分析是产量不足还是效率低下,并采取相应措施(如提高设备利用率、优化生产流程等);
-
决策支持 :为制定成本预算、制定价格策略等提供数据支持。
三、注意事项
-
该方法仅适用于固定制造费用,对于变动制造费用需采用其他分析方法(如标准成本法、作业成本法等);
-
在实际应用中,需确保标准工时和标准分配率的合理性,避免因基准设定不当导致分析偏差。
通过以上分析,企业可以更精准地控制固定制造费用,提升成本管理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