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自动驾驶级别分为0至5级共6个等级,核心差异在于系统对驾驶任务的接管程度和设计运行条件限制。0级需人工全程操控,5级可实现全场景无人驾驶,关键亮点包括:L3级允许驾驶员脱手但需接管、L4级在限定条件下无需人工干预、L5级彻底取消驾驶座位,分级标准由工信部2021年实施的国家标准统一规范。
国内自动驾驶分级基于动态驾驶任务的执行能力划分。0级(应急辅助)仅提供碰撞预警等基础功能;1级(部分驾驶辅助)可实现单一方向的加减速或转向控制,如自适应巡航;2级(组合驾驶辅助)能同时控制横向和纵向运动,例如车道保持+自动跟车,但驾驶员需全程监控。3级(有条件自动驾驶)是重要分水岭,系统在特定场景(如高速路段)完全接管驾驶,驾驶员仅需在系统提示时介入。4级(高度自动驾驶)不仅实现全任务接管,还能在乘客无响应时自动避险,适用于园区接驳等封闭场景。5级(完全自动驾驶)突破地理围栏限制,车辆可自主应对极端天气等复杂路况。
当前量产车型多处于L2级向L3级过渡阶段,L4级测试车辆已在部分城市试点运营。需注意,任何级别的自动驾驶均存在设计运行条件约束,消费者应警惕夸大宣传。随着技术迭代和法规完善,更高级别的自动驾驶将逐步重塑出行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