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市13个县区经济排名呈现“核心引领、梯度发展”格局,2024年前三季度GDP总量前三甲为蜀山区(3269.8亿元)、包河区(1308.8亿元)、庐阳区(1015.1亿元),肥西县(923亿元)以9.5%增速成为增长极,长丰县(686.3亿元)与肥东县(646.3亿元)差距拉大,巢湖市与庐江县经济总量接近(均约468亿元)。
从经济规模看,蜀山区(含高新区、经开区)以3269.8亿元稳居榜首,占全市GDP总量的33.7%,工业增加值增长15.2%是关键驱动力;包河区作为行政金融中心,第三产业占比超80%;庐阳区依托商贸与金融业保持千亿级体量。县域经济中,肥西县凭借新能源汽车产业(产量占全市70%)实现爆发式增长,长丰县在新能源与智能家居家电产业带动下反超肥东县,两县财政收入却均下滑超10%,凸显GDP与财政走势分化。
从发展质量看,高新区、经开区人均GDP超22万元,领先全市;肥西县、长丰县人均GDP突破11万元,但瑶海区、庐江县仍低于7万元,区域差距显著。财政表现上,肥西县以79.45亿元财政收入居首,高新区(69.33亿元)、经开区(60.44亿元)依托战新产业高速增长,而肥东县(60.13亿元)因传统制造业转型滞后出现负增长。
合肥县区经济呈现三大特征:一是创新驱动效应显著,战新产业贡献率提升至41%;二是工业强县(如肥西、长丰)与城区(如蜀山、包河)协同发展;三是远郊县(巢湖、庐江)需加快生态资源转化。未来需优化财政资源配置,推动产业链跨区域协同,缩小县域发展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