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围不同,性质不同
审计标准和审计准则是审计工作中两个核心概念,二者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范围差异
-
审计标准
覆盖审计工作的各个方面,包括财务报表的真实性、合法性、完整性评价,内部控制评价,以及审计证据收集、审计报告编制等具体操作规范。其范围更广,可涉及法律、法规、会计准则、行业标准等多层次标准。
-
审计准则
专注于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的行为规范,主要涉及审计计划制定、审计程序执行、职业判断标准、报告编制要求等。其范围相对狭窄,仅针对审计活动本身。
二、性质差异
-
审计标准
属于评价性标准,用于衡量被审计单位经济活动的合规性、效益性等,是审计人员形成审计意见的依据。例如,判断财务报表是否遵循会计准则,或评估内部控制的有效性。
-
审计准则
属于规范性标准,明确审计机构和人员的职责、权限及操作流程,具有强制性和约束性。例如,审计师必须独立执行审计程序,保持职业谨慎。
三、功能差异
-
审计标准
用于评价审计质量,是判断审计工作是否达到专业要求的核心尺度。例如,通过对比审计证据与标准,判断是否存在重大错报。
-
审计准则
用于规范审计行为,保障审计工作的独立性和客观性,维护审计公信力。例如,准则要求审计师定期接受专业培训,保持专业胜任能力。
四、其他区别
-
来源与权威性 :审计准则通常由专业机构制定(如国际审计准则、国内审计规范),具有法律约束力;审计标准可能来源于法律、法规、行业标准或行业惯例,权威性相对较弱。
-
应用层次 :审计准则是审计工作的“指南”,而审计标准是具体审计事项的“尺子”。
审计标准与审计准则在范围、性质、功能等方面存在本质差异,二者相辅相成,共同保障审计工作的有效性和规范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