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近-273.15℃
人类目前所能达到的最低温度是一个涉及理论极限和实际技术限制的复杂问题,需从不同角度综合说明:
一、理论上的最低温度:绝对零度
根据热力学理论,绝对零度(0开尔文,即-273.15℃)是物质能达到的最低温度,此时原子和分子的热运动完全停止。但这一温度在现实中无法实现,只能无限接近。
二、实际可达的最低温度
-
实验室环境
通过液氦或液氮冷却、激光冷却等技术,科学家已成功将温度降至接近绝对零度的水平:
-
液氦冷却 :可达到约-270℃,是目前最常见的低温技术;
-
激光冷却 :结合磁场和激光技术,可达到10⁻⁹K(约-273.02℃)的极低温度。
-
-
特殊条件下的低温
-
核聚变反应堆 :如美国普林斯顿等离子物理实验室的托卡马克装置,曾短暂达到5.1亿摄氏度,但这是高温而非低温;
-
宇宙尺度低温 :布莫让星云(宇宙冰盒子)温度接近-273.15℃,但属于自然现象,非人为制造。
-
三、温度测量与记录
-
人体最低体温 :健康人深部体温约36.7℃,极端低温下可降至约13.7℃(如新生儿或儿童);
-
世界最低自然温度 :1983年南极沃斯托克站记录-89.2℃,为目前确证的最低自然温度。
四、温度接近0K的挑战
随着温度趋近0K,物质性质发生奇异变化,如超导现象。目前最接近0K的温度为10⁻⁹K,但距离理论极限仍存在0.1℃的差距。科学家通过磁干扰等技术可短暂突破,但无法稳定维持。
总结
人类目前能制造的低温度受限于技术手段,最接近绝对零度但无法实现。未来若需突破这一极限,需依赖更先进的物理理论和工程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