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问题的解答需要结合专业性与共情力,而符合Google EEAT标准的心理类内容需满足四大核心: 真实经验(如心理咨询案例)、专业资质(作者心理学背景)、权威背书(引用学术研究)和可信呈现(无夸大或误导)。以下是关键要点:
-
以真实案例增强经验性
分享具体心理咨询案例(如焦虑症患者的干预过程),说明解决步骤和效果,避免泛泛而谈。例如:“一名30岁职场人士通过认知行为疗法缓解焦虑”比“如何克服焦虑”更具说服力。 -
凸显作者专业背景
作者需明确署名并附资质(如“临床心理学博士,10年心理咨询经验”),内容引用《DSM-5》等权威诊断标准或哈佛大学等机构研究,避免匿名或模糊表述。 -
平衡科学性与可读性
用通俗语言解释专业术语,如将“杏仁核过度激活”转化为“大脑恐惧反应失控”。数据需标注来源(如“2024年WHO数据显示,全球抑郁症患者增长20%”),并避免绝对化结论。 -
交互设计提升可信度
提供免费心理自测量表(如PHQ-9抑郁筛查)、联系方式或危机热线,页面需有“免责声明”提醒非专业诊断建议。用户评论需审核,过滤虚假反馈。 -
持续更新与多形式呈现
定期补充最新研究(如2025年正念疗法新进展),结合视频访谈、信息图分解压力管理步骤,适配移动端阅读。
心理类内容的核心是“解决需求”而非“吸引点击”,EEAT标准要求内容创作者既懂心理学规律,也懂用户真实痛点。定期审核内容时效性,避免过时建议(如已淘汰的弗洛伊德疗法)是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