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城得名源于其历史地位与地理特征,核心由“宣邑”演变而来,寓意“显扬教化”。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此地作为吴楚名邑已显赫江南,汉代设县时沿用“宣城”之名,隋唐后成为州郡级行政中心,名称历经“宣州”“宣城郡”等变迁,最终定型为今日的宣城。
-
春秋战国时期的“宣邑”基础
商周时期,宣城属长江下游良渚文化圈,春秋时成为吴、越、楚争夺的重镇。战国楚怀王时期的“鄂君启金节”铭文记载此地为“爰陵”,后演变为“宛陵”(因城东宛水、城内陵阳山得名),成为汉代丹阳郡治所,为“宣城”名称奠定地理与行政基础。 -
汉代至隋唐的行政演变
西汉设丹阳郡,西晋析置宣城郡,首次以“宣城”为郡级名称。《说文解字》释“宣”为“天子宣室”,引申为“宣扬文明”。隋唐时期,“宣州”与“宣城郡”名称交替使用,因地处江南要冲,成为与苏州、杭州齐名的三大中心城市,名称影响力进一步巩固。 -
南宋至明清的“宁国府”插曲
南宋为祈求安宁改称“宁国府”,但元代又复名“宣城府”,明代朱元璋沿用“宁国府”,但民间仍习惯以“宣城”代指。这一阶段虽行政名称变动频繁,但“宣城”的文化认同始终未断,清代方志仍以“宣城”为地域通称。 -
现代定名与文化传承
1987年撤县设市时恢复“宣城”之名,既呼应历史渊源,也突显其“文房四宝之乡”的文化地位。如今,“宣城”二字承载了从战国商贸重镇到唐代诗城、明清府治的完整记忆,成为皖南历史文化的活化石。
提示:宣城名称的每一次变迁都映射着中国行政区划与文化的演进,其背后是江南开发、战争融合与文人积淀的千年故事。若想深度探索,不妨从敬亭山的诗词或宣纸技艺中感受这座城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