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书院的管事称为“山长”,这一称呼体现了书院常设于山林的文化传统与学术隐逸特质,并兼具管理者与学术领袖的双重身份。山长由德高望重、学识渊博的学者担任,全面负责教学、行政与学术事务,其职权类似现代大学校长或书院院长。
书院的最高管理者称“山长”,唐代至清末普遍沿用此称谓,如宋代朱熹主持白鹿洞书院时即担任山长。山长选拔严格,需品德高尚、学问深厚,既是教学与学术的领军人物,也负责书院日常运营、财务监督及学生管理。部分书院存在“洞主”(协助山长处理教学)、“堂长”(管理各堂事务)及“斋长”(监督学生纪律)等辅助职位,但其权限均低于山长。部分书院后期受官方影响,曾将“山长”改称为“院长”,但因传统惯性,民间及学术界仍以“山长”为标准称谓。清代乾隆年间虽颁布谕令要求改称“院长”,却因称谓已根植文化传统而未能普及,直至科举废除后书院转型,该职务名称才彻底消失。
山长制度反映了书院自治管理与学术自由的核心精神,其选拔依赖推荐与考核并重,职责涵盖教学规划、藏书管理及文化传承。通过理解山长的角色与地位,可洞察古代教育体系对师资能力与道德标准的高要求,同时对现代教育管理中平衡学术独立性与行政管理效率具有启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