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外审后复审是指论文通过外部专家评审(外审)后,期刊编辑部根据审稿意见要求作者修改并重新提交,由专家或编委会对修改内容进行二次审核的过程。这一环节是论文录用的关键阶段,既可能因意见分歧触发多轮评审,也可能直接决定论文最终是否被接受。
-
外审与复审的关系
外审是同行专家对论文创新性、科学性等核心内容的首次评估,而复审则是针对修改后的版本进行验证。若外审专家意见不一致(如一位建议录用、另一位要求退稿),编辑部通常会启动复审,邀请第三位专家仲裁或要求作者完善内容后重新送审。 -
复审的常见触发原因
- 修改后再审:外审专家提出“大修”或“小修”意见,作者需逐条回应并提交修订稿,由专家确认修改是否达标。
- 意见冲突:多位外审专家结论相反时,编辑部通过复审协调分歧,例如增加审稿人或由主编终审定夺。
- 学术争议:涉及方法可靠性、数据完整性等关键问题时,复审可能要求补充实验或进一步论证。
-
作者应对策略
- 精准修改:严格遵循审稿意见,逐项说明修订内容,避免遗漏或敷衍。
- 主动沟通:对难以实现的修改要求,可附书面解释争取理解,但需提供替代解决方案。
- 关注时效:多数期刊规定返修期限(如30天内),超期可能需重新投稿或延长审稿周期。
复审通过后,论文通常进入终审或录用流程,但若未通过则可能面临退稿。作者需保持耐心,将复审视为提升论文质量的机遇,而非单纯“关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