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目标撰写需紧扣核心素养,注重结构清晰、操作可行,同时兼顾幼儿年龄特点与个性化需求,分为行为、展开、表现三类目标灵活运用。
明确核心素养导向
美术目标应以新课标提出的“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文化理解”为核心,在表述中融入具体能力培养方向。例如“欣赏作品,发现色彩与构图的美感”对应审美感知;“运用线条与形状表现自然元素”体现艺术表现;“尝试用废旧材料创作实用物品”强调创意实践;“分析本土或国际艺术家风格”渗透文化理解。
结构需系统化
目标设计应系统完整,从认知到情感再到技能递进。如小班绘画课《小蝌蚪》中,“点画蝌蚪布局”对应认知(观察力),“选择印章花样”关联技能(手工),而“感受创作乐趣”培养情感。大班目标如“用对称图形设计节日装饰”,依次覆盖认知构图原则、技能图形应用与审美情趣。
注重可操作性与个性化
行为目标需具体,包含“观察素材→掌握技法→创作作品→体验情感”完整闭环。例如中班《星月夜》目标可调整为:“观察作品笔触与肌理—模仿蓝色与黄色对比色—尝试用旋涡状线条表达梦幻感—分享独特视角的夜晚故事”。此外需预设调整空间,如根据生成性问题补充协作创作环节。
适配不同年龄段与领域
遵循“最近发展区”原则分层设计,小班以感官体验为主线,用“触摸黏土感知软硬”“手指点画”等动作启动认知;中班强化工具应用,如“用吹塑板拓印自然纹路”;大班聚焦创意表达,强调“将建筑元素融入立体拼贴画”。不同课型差异化呈现,绘画重技法融合,手工强操作创新,欣赏则提升文化理解与表达能力。
美术目标的系统化设计能有效串联教、学、评全流程,通过阶梯式目标体系促进幼儿从感官感知到自主创作的渐进成长,最终实现审美素养与综合能力的双重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