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冠疫情结束管控的时间是2022年12月7日,并在2023年1月8日起正式实施“乙类乙管”。
关键时间点回顾
- 2022年11月20日前:中央坚持“动态清零”不动摇,强调执行“二十条”措施对“动态清零”和发展经济的重要性。
- 2022年12月7日:国务院发布新冠防疫最新十条防疫优化政策,明确了取消核酸检测、取消核检证明、取消查验健康码行程码、取消落地检等措施,实质上标志着“全面放开”\cite{web_57a0edb7:•7日}。
- 2022年12月26日:国家卫健委发布公告,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更名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并自2023年1月8日起将新冠调整为“乙类乙管”\cite{web_57a0edb7:•26日}。
- 2023年1月8日:正式实施“乙类乙管”,解除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采取的甲类传染病预防、控制措施,新冠疫情管控正式结束。
政策调整背景
- 经济形势所迫:防疫消耗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地方政府财政赤字严重,经济下滑到30年来最低谷。
- 疫情形势所迫:全国新增本土确诊病例数量庞大,疫情呈现传播范围广、传播链条多、疫情波及面大的严峻复杂态势。
- 舆情形势所迫:专家学者、基层工作人员,以及广大市民、网民呼吁全面放开,声浪一浪高过一浪。
政策调整条件
- 技术层面具备放开条件:经过近三年的抗疫,我国医疗卫生和疾控体系经受住了考验,拥有有效的诊疗技术和药物,人群疫苗完全接种率超过90%。
政策调整影响
- 经济复苏:早放开有助于减少封控成本,一蹶不振的经济早复苏。
- 群体免疫屏障形成:早放开在春节前群体免疫屏障能够形成,不影响春节家人团聚,并能拉动节日经济。
总结
中国新冠疫情结束管控是在2022年12月7日宣布全面放开,并在2023年1月8日起正式实施“乙类乙管”,标志着新冠疫情管控的结束。这一政策调整是在经济、疫情和舆情等多重压力下,基于技术层面的放开条件而做出的决策。政策调整有助于经济复苏和群体免疫屏障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