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技能赛场上斩获殊荣的技能之星们,以不懈奋斗诠释工匠精神,用扎实本领书写职业荣光。他们的故事展现了职业技能人才的成长轨迹,也折射出新时代技能报国的人才培养路径。
江苏省徐州技师学院20岁学生王子桐在2023年全国第二届职业技能大赛餐厅服务项目中摘得银牌,并入选世界技能大赛中国集训队。这位从机械专业“跨界”而来的女孩,凭借三次选拔从校赛第三到省赛第一的蜕变,成为全场最年轻的参赛者。比赛中,她果断处理盘面异物突发状况的应变能力,与规范娴熟的摆台设计、英语接待技巧完美结合,向世界展示了中国青年的职业风采。其教练团队耗时15个月定制化培训,从摆台角度到饮品温度控制均实施模块化拆解,将服务礼仪融入肢体语言细节,成就了这枚沉甸甸的奖牌。
来自无锡交通技师学院的砌筑项目选手杨新钰,在第44、45届世界技能大赛全国选拔赛中均跻身前三。这位来自建筑世家的青年,自幼受粉墙黛瓦熏陶,凭借对砌筑工艺的痴迷不断突破技术边界。他自主研发的可调节灰缝尺与水泥配比优化方案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将传统工艺与现代精度控制结合。为备战2023年国赛,他连续三个月每天清晨5点开展日光模拟训练,以毫米级误差完成三维立体墙体堆砌,最终以精确到0.3毫米的平整度斩获国赛银牌,刷新国内砌筑赛事精度纪录。
江苏省无锡技师学院的吴岳森在信息网络布线项目中斩获铜牌。这位19岁青年自2015年起历经八级赛事淬炼,将每日14小时的实训打磨成职业本能。在2023年国赛现场,他以每小时500芯光纤熔接速度超越常规标准30%,独创的双色谱标识法将布线复杂度降低40%。其指导团队构建的“三维立体建模预演系统”,通过虚拟现实技术模拟复杂场景排障,将参赛者故障排除成功率提升至98%。赛后他将布线方案优化经验转化为课程包,惠及300余名在校生。
青岛市职业技能竞赛焊接项目第三名王安鑫,年仅19岁便以扎实功底惊艳赛场。这位中考失利者在中车学院开启逆袭之路,通过“三阶强化训练法”实现技术跃升——基础阶段完成1000小时平焊练习,进阶阶段完成异种金属焊接难题攻关,冲刺阶段实现仰焊速度提升25%。其自主研发的反变形矫正装置成功解决薄板焊接变形问题,相关技术被纳入省级实训课程体系。如今他已考取国际焊接技师资格证,成为行业重点培养的后备人才。
护理领域的胡一丹主管护师则展现了技术人才的另一种风采。深耕介入护理9年间,她创建“三级监测机制”将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降低60%,创新“卧床患者体位管理法”改善术后康复质量。2024年带领团队研发智能输液预警系统,通过压力传感器实时监测药液流速,将护理差错率降至历史最低水平。其手绘版康复图解手册被翻译成八种方言,惠及5000余名农村患者。2023年她主导的情景模拟训练法使护理团队急救响应速度提升40%,诠释了技术赋能医疗服务的深层价值。
技能之星们的成长轨迹揭示了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内核。徐州技师学院的“技能大赛三年提升工程”、无锡交通技师学院的“世赛标准三融合模式”、无锡技师学院的“八段进阶训练体系”,均印证了系统化培养与个性化指导的协同效应。政府、院校、企业构建的三维支持网络,在设备投入、技术迭代与实战演练等维度形成合力。这些案例表明,职业技能人才培养已从传统技艺打磨转向科技融合与创新突破,技能报国正成为新时代青年实现人生价值的广阔赛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