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纪是12年,源于中国古代天文观测中木星(岁星)绕太阳一周的周期,后演变为重要的时间单位,广泛应用于历法、文学和民俗中。
-
天文起源
木星绕太阳公转周期约12年,古人称其为“岁星”,并将这一周期定为“一纪”,形成岁星纪年法。《国语》等典籍记载了这一关联,成为早期历法的基础。 -
历法应用
东汉《四分历》将1520年(20蔀)称为“一纪”,确保冬至、朔旦与干支日名重合,体现周期性规律。后世历法沿用“纪”划分长时段,如干支纪年以12年为一循环。 -
文化与文学影响
古代文献和小说常以“纪”代指12年,如《西游记》中阎王为寇善人“加一纪阳寿”即延长12年,凸显其人文寓意。
理解“一纪”需结合天文、历法与文化,这一概念至今仍承载着古人观测自然与记录时间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