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年
古代“一纪”的时间长度为 12年 ,这一结论主要来源于对岁星(木星)运行周期的观测和历法体系的规定。以下是具体说明:
1. 岁星纪年法的核心
-
岁星周期 :岁星(木星)绕太阳公转一周约需 12年 ,因此古代以12年为一个时间周期,称为“一纪”。
-
文献依据 :《国语·晋语四》中韦昭注引《春秋》记载:“十二年,岁星一周为一纪。”
2. 岁星与时间单位的关系
-
古代采用12时辰制,每2小时为一个时辰,12时辰为一天。
-
12年包含365×12=4380天,接近4400天,与实际公转周期4330天接近,误差约1.6%。
3. 其他纪年体系的补充
-
干支纪年 :以十天干和十二地支组合,每60年为一个周期。
-
帝王纪年 :以帝王在位年数纪年,如汉武帝元狩元年(前122年)。
4. 历法中的“纪”的概念
-
在《四分历》中,20个蔀(约1520年)称为一个“纪”,包含940个月、27759天,确保干支循环。
-
后世历法中,冬至与朔旦重合的周期也称为“纪”,但与岁星无关。
总结
古代“一纪”主要指 岁星绕太阳公转周期 ,即 12年 ,这一划分方法体现了古人对天文现象的观测与时间管理的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