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现行的工资制度主要包含以下类型,这些类型从不同维度对工资体系进行了划分:
一、根据特征分类
-
工资等级制度
按工作复杂程度、繁重程度、风险程度等因素将工作划分为不同等级,并规定相应工资标准,是其他工资制度的基础。
-
工资升级制度
通过考核或年限积累,使员工工资逐步提高的制度,通常与绩效或资历挂钩。
-
工资定级制度
新入职员工根据岗位评估结果确定初始工资等级,后续通过考核调整。
二、根据地位分类
-
基本工资制度
保障员工基本生活所需的工资部分,具有相对稳定性。
-
辅助工资制度
包括奖金、津贴、补贴等,用于补充基本工资,如绩效奖金、交通补贴、住房补贴等。
三、根据对象分类
-
机关单位工资制度
适用于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等,通常采用岗位工资与职级工资相结合的方式。
-
事业单位工资制度
与机关单位类似,但可能更注重专业技能和服务质量。
-
企业单位工资制度
企业根据经营特点和经济效益自主设计,常见形式包括绩效工资、能力工资、结构工资等。
四、根据特点分类
-
绩效工资制度
以工作绩效为依据发放的工资,如计件工资、提成工资、目标管理工资等。
-
能力工资制度
根据员工技能、资质水平确定工资,强调能力差异。
-
资历工资制度
依据员工工作年限发放的工资,体现经验价值。
-
岗位工资制度
按岗位价值评估结果确定工资,体现岗位差异。
-
结构工资制度
将工资分为基础工资、岗位工资、技能工资、绩效工资等模块,兼具灵活性和稳定性。
五、其他重要组成部分
-
工资支付制度 :明确支付原则、标准及特殊情况下的处理办法。
-
最低工资制度 :国家规定的最低支付标准,用人单位不得低于当地最低工资。
以上分类方式并非相互独立,实际应用中常结合多种类型。例如,企业可能采用岗位技能工资制(结构工资制的一种),同时设置绩效工资和津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