垫资工程不仅有人干,而且是建筑行业的普遍现象,尤其在资金密集型项目中占比高达60%。承包商通过垫资承接工程虽面临资金压力,但能快速获取项目机会,而发包方则借此缓解短期资金短缺,双方形成互利模式。不过,垫资行为需严格遵循合同规范与政策红线,否则可能引发法律风险。
市场需求驱动垫资常态化
建筑行业竞争激烈,约60%的施工企业依赖垫资维持项目运转,尤其在基建、房地产领域。政府投资条例虽禁止政府项目垫资,但市场化项目中垫资仍是主流合作方式,甚至成为企业中标的关键筹码。
垫资的四种主流模式
- 全额垫资:工程竣工后一次性结算,常见于BT模式;
- 进度款延迟支付:发包方仅支付70%进度款,剩余部分由承包方垫付;
- 保证金抵扣:承包方预交保证金用于工程支出,后期逐步返还;
- 分段垫资:按工程节点(如基础完工、主体封顶)分批支付垫资款。
风险与合规要点
- 政策风险:政府项目垫资属违法行为,可能导致合同无效及行政处罚;
- 资金链风险:承包方需评估自身现金流,避免因垫资过度导致破产;
- 利息约定:垫资利息不得高于同期**市场报价利率(LPR),否则超出部分无效;
- 优先受偿权:垫资本金可主张工程款优先受偿,但需明确合同性质避免被认定为借贷。
未来趋势:规范化与科技赋能
行业正推动垫资合同标准化,并借助信息化工具监控资金流向。金融创新如供应链金融、资产证券化(ABS)将优化垫资成本,而“一带一路”项目加速垫资模式国际化。
垫资工程是市场选择的结果,但需平衡效率与风险。承包方应优先选择资信良好的发包方,明确还款担保条款,同时关注政策动态,确保合规性。对于政府项目,务必规避垫资条款,转向合法融资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