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宅基地确权发证是保障农民财产权益、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通过“地籍调查全覆盖”“分类处理历史遗留问题”“六步走颁证流程”等机制,实现“确实权、颁铁证”目标。
-
政策背景与核心价值
宅基地确权发证是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关键环节,旨在显化农民财产权益。安徽通过高位推进、试点先行等策略,将确权登记纳入政府考核,形成“三级书记抓、千名干部下村”的工作格局,确保权属清晰、登记规范。 -
操作流程与关键步骤
确权流程分为申请、权属调查、审核公告、登记发证四步。申请人需提交身份证明、土地权属材料,经村组初审后由乡镇政府审核并公示。安徽创新“六步走”工作法(统计底数、入户调查、集中审核、批量受理、送证上门),提升效率,如滁州市已发证43.72万宗。 -
疑难问题处理
针对“一户多宅”、超面积、无证宅基地等历史问题,安徽明确分类处置原则:- 合法继承或1982年前占用的宅基地可确权;
- 超面积部分按不同时期政策处理,1987年后超占需补办手续;
- 非集体成员通过继承或政策安置取得的宅基地需注记限制条款。
-
服务优化与长效管理
安徽通过“五个一”宣传(流程图、政策解读、***等)和“三级查”质量管控(县级自查、市级验收、省级抽查),确保发证准确。同时建立日常更新机制,如马鞍山市开展地籍档案“回头看”,巩固成果。
提示:农民可通过当地自然资源局或不动产登记中心办理,需提前备齐材料并关注村组通知,确保高效完成确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