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算环节的常见问题主要集中在数据误差、合同争议、材料价差和流程合规性上,而解决这些问题的核心在于提前规范合同条款、强化过程跟踪审计、建立动态调整机制。以下是具体分析与应对方案:
-
数据误差与工程量争议
结算时工程量与图纸不符是高频问题,尤其是隐蔽工程和设计变更部分。解决方案包括施工中逐项留存影像资料,竣工时三方联合复核,并依据合同约定误差阈值处理超差部分。例如,土方工程需结合现场实测与签证单交叉验证。 -
合同条款模糊引发的结算纠纷
合同未明确材料调价规则、变更流程或奖惩条款时,易导致结算僵局。建议在签约阶段细化计价依据(如采用清单计价规范),补充材料价格波动公式,并约定争议解决路径(如第三方审计介入)。 -
材料价差与暂估价争议
施工周期长的项目常面临主材价格波动。应对措施包括:招标时明确暂估价调整机制,施工中按月签认市场价,结算阶段按合同约定执行补差。例如,钢材可依据行业价格指数进行动态修正。 -
流程不合规导致的结算无效
补签签证、缺失验收文件等问题可能使结算失去法律效力。需建立全过程资料归档制度,确保每项变更均有甲方、监理书面确认,并同步更新竣工图。审计阶段需重点核查签字链条完整性。 -
结算拖延与资金占用
乙方提交结算资料滞后或甲方审核超期均会影响回款。可通过分阶段结算(如主体结构封顶后先结算70%)、设定违约罚则(如超期按日息0.05%补偿)来双向约束。
总结:预防胜于补救,从合同起草到竣工交付的每个环节都需植入风险管控意识。采用数字化工具(如BIM协同平台)实时同步数据,定期开展结算预审,能大幅降低最终争议概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