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会计和预算会计收支差额是反映单位实际财务成果与预算目标差异的重要指标,核心差异体现在核算基础、确认时点和功能导向。财务会计采用权责发生制,预算会计采用收付实现制,两者因确认规则不同必然产生收支差额。
-
核算基础差异
财务会计以权责发生制为原则,收入与费用在发生时确认,不受资金收付时间影响;预算会计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仅在实际收付款时记录收支。例如:单位赊购设备时,财务会计立即确认负债和费用,而预算会计需待付款时才体现支出。 -
收支确认范围不同
财务会计核算所有经济资源流动,包括资本性支出、折旧摊销等;预算会计仅追踪预算资金收支。固定资产购置在财务会计中分期计提折旧,但在预算会计中一次性列为支出,导致当期差额扩大。 -
功能导向差异
财务会计侧重绩效评价,通过利润表反映经营成果;预算会计强调预算控制,突出资金执行进度。年末预算结余资金在预算会计中需冲减支出,但财务会计仍保留原账面收支记录,形成结构性差异。
提示:收支差额分析需结合双体系数据,重点关注持续性差异与临时性偏差,为资源配置与预算调整提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