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培养项目的毕业证颁发单位取决于具体合作模式,主要分为三类:由学籍所在高校单独颁发(注明联合培养)、两校共同具印颁发,或受援高校颁发且支援高校附加认可。 关键差异体现在对口支援、跨校双学位等不同培养形式中,毕业证含金量通常因合作院校实力和培养质量而提升。
国内联合培养项目常见毕业证发放方式包括:
- 对口支援模式:受援高校(如乐山师范学院)负责颁发毕业证,注明联合培养并加盖支援高校(如武汉大学)印章,学位证同样由受援高校授予。这种模式常见于教育资源帮扶项目,学生可能在不同学年分段在两校学习。
- 跨校双学位模式:学籍所在高校(如南开大学)颁发毕业证,两校分别授予学位证。例如分子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前两年在南开学习,后两年在天津大学完成课程,最终获得两校独立学位证书。
- 联合学士学位项目:学位证由学籍高校颁发并注明联合培养单位(如中国石油大学与北京语言大学合办项目),不再单独发放第二学位证。此类项目通常整合两校课程资源,强调学科交叉培养。
- 军队“双学籍”培养:通过空军/海军招飞选拔的学生,毕业时可获军队院校(如空军航空大学)与地方高校(如清华大学)共同具印的毕业证,并授予双方学位。
选择联合培养项目时,需重点关注合作院校的社会认可度、课程衔接设计及证书标注细节。此类项目能拓宽学术视野,但学习强度较高,适合自律性强且明确职业规划的学生。建议提前查阅招生简章,确认证书颁发形式和培养方案,以最大化升学就业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