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的多重存储模型认为,人类记忆分为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三个系统,分别负责信息的瞬时接收、短暂保持和长期存储。**这一理论由Atkinson和Shiffrin于1968年提出,揭示了记忆加工的阶段性和选择性,是认知心理学的核心理论之一。
-
感觉记忆:信息通过感官(如视觉、听觉)进入记忆系统,持续时间极短(约0.5-4秒),但容量庞大。例如,视觉残留现象(如快速晃动的光点形成连续图像)就是感觉记忆的体现。其作用是为大脑筛选关键信息,过滤无关刺激。
-
短时记忆:被注意的信息会转入短时记忆,保留时间约20-30秒,容量有限(通常为7±2个组块)。通过复述可延长保持时间,例如反复默记电话号码。短时记忆是思维加工的“工作台”,直接影响学习效率和问题解决能力。
-
长时记忆:经过深度加工的信息可进入长时记忆,存储时间从几分钟到终身,容量近乎无限。分为外显记忆(如事实、事件)和内隐记忆(如技能、习惯)。例如,骑自行车即使多年不练也不会遗忘,属于内隐长时记忆。
理解记忆的多重存储模型有助于优化学习策略:通过增强注意力(提升感觉记忆筛选效率)、组块化复述(扩大短时记忆容量)和意义编码(促进长时记忆存储)可显著提高记忆效果。这一模型在教育、医疗和人工智能领域均有广泛应用。